圖瓦盧等島國呼吁達成更為嚴厲的減排協議,中方稱理解其訴求,但強調最重要的仍然是發達國家兌現減排、資金與技術援助承諾
“百媒直擊哥本哈根”前方報道團12月10日訊(騰訊特約觀察員 李虎軍)
小島國的火力終于集中爆發了,除了發達國家,中國等主要發展中國家也成為其瞄準對象。
當地時間12月9日上午,圖瓦盧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全體會議上提出,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討論法律約束力問題,并希望達成一個比《京都議定書》更為嚴厲的新協議。
這一提議得到了庫克群島、斐濟等小島國聯盟(AOSIS)其他成員,以及塞拉利昂、塞內加爾等貧困非洲國家的支持。
這些國家要求,將全球的溫度增加上限設置為1.5攝氏度,同時將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35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他們的訴求甚至遠遠超過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下稱IPCC)科學評估報告的建議——IPCC認為,全球溫度增加上限應為2攝氏度,溫室氣體濃度則應穩定在400ppm。
小島國因為與海洋零距離,最容易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在圖瓦盧,不少百姓已經背井離鄉。這也是圖瓦盧等小島國希望全球“跑步前進”,加大溫室氣體減排力度的主要原因。
圖瓦盧的提議遇到了中國、印度、南非等國家的反對,美國等發達國家則保持沉默。實際上,要滿足圖瓦盧等小島國的訴求,除了發達國家要更大幅度地減排,中國、印度等主要發展中國家也要付出更多。
于是,圖瓦盧要求暫時休會,將談判往后延遲,并得到了大會主席的同意。當天下午復會后,圖瓦盧代表眼見其提議可能無果而終,遂退出會場表示抗議。
圖瓦盧代表還表示,他們來到哥本哈根,就是希望達成一個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因為這關系到他們的未來。
中國代表團也曾多次表態,支持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談判應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兩個軌道之下同時進行,而不應拋棄《京都議定書》。
在中國政府代表團隨后舉行的記者會上,圖瓦盧的提議成為了中外媒體關心的焦點話題之一。
代表團副團長于慶泰表示,中國與小島國同屬于發展中國家,也都是發達國家制造的全球變暖問題的受害者,這是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的堅實基礎,“過去是這樣,今后也仍然會繼續是這樣”。
于慶泰認為,作為最脆弱的國家群體之一,小島國對這個問題表示強烈的關切,是正當和合理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盡管發達國家在《公約》和《京都議定書》這樣的法律文件中就率先減排、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等作出了一系列承諾,但行動與承諾之間差距非常之大。
他還說,在強烈要求發達國家兌現承諾方面,包括小島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立場高度一致。在如何促成實現這種轉變方面,具體的考慮可能不盡相同。有的國家可能認為,通過一個新的法律文件可以解決問題;但包括中國在內的另外一些國家認為,如果沒有采取行動的政治意愿,通過再多的法律也解決不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