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李白》昨亮相武漢 濮存昕“脫胎換骨”
雖然舞臺上的李白不與世沉淪,甚至不達觀知命,但他的飾演者濮存昕卻用19年的時間,以一日一輪回的心境完成了自己從心靈到表演的脫胎換骨。昨晚,《李白》這出當代文人戲的典范之作亮相武漢湖北劇院。在人藝院長張和平看來,“此次長達15天的巡演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商演,它不僅是北京人藝重走當年‘詩仙’出川路的精英文化踐行之旅,更是人藝啟動方正基金補貼巡演的首個劇目。”
今年6月,方正集團出資1500萬元設立用以支持北京人藝藝術創新、演員激勵、國內國際文化交流和公益演出的方正文化藝術發展基金。繼在首都劇場前廳安裝了觀眾參與評選最受歡迎演員的觸控互動設備后,此次是該基金首次補貼巡演,所有參與演出的演職員都得到了來自方正基金的生活補助。張和平表示,“對于人藝來說,每一次方正基金的啟動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補貼,而是機制改革的一大步。設立基金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相對合理的激勵機制,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要獎勵年度劇院各領域的杰出人物,其中就包括在觀眾評選中勝出的演員。”
《李白》首演前,濮存昕還受邀赴華中農業大學作了題為“我與良師”的演講,并與學子進行了對話。在回答學生關于“韓寒現象”以及“韓寒是否知識分子”的提問時,雖然濮存昕表示自己對新生代寫家關注不多,但他稱,“韓寒有文筆、有表述力和思考力,是當之無愧的知識分子。一個負責任的知識分子一定要有歷史觀、社會觀和命運觀,不能忽視困難,要向社會學習,負責任地向社會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