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檄會諸侯,運神機陣擁貔貅。須要同心戮力斬權臣拂拭吳鉤……”臺上30多名娃娃拉開陣式唱起京劇里的“合唱”,臺下近千觀眾帶著新奇緊盯字幕。昨晚,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排演場內座無虛席,該校京劇系師生歷時數月排演的京劇群曲晚會《虎嘯龍吟》公演,近30段瀕臨失傳的群曲集中展現。師生們以這種獨特的方式慶祝京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群曲,就是京劇里的合唱啊。”丑角班的10歲娃娃在臺上給觀眾上起了知識普及課,“合唱那是洋范兒,群曲是土范兒,是從昆曲直接搬移過來的曲牌體演唱。這土范兒除了唱還要加上念、做、打。”這娃娃說得沒錯,在京劇發展史上,群曲曾同皮黃腔一樣,是京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中葉,群曲還是京劇教學中的重要課程。現代戲《沙家浜》中還沿用了群曲演唱傳統,留下了“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的經典唱段。但也就在同一時期,群曲由于詞句與劇目內容不符,文不對題;有的曲調反復應用于多種場面,曲不對情;演唱時伴奏樂器嗩吶聲音宏大,喧賓奪主等原因鮮見舞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相關研究者分析,本來群曲就多承擔“過場”職能,它日漸衰微后,過場就被演員以動作一帶而過。
“但是從藝術價值來看,群曲是聯系京劇與昆曲的重要載體,也是培養優秀京劇人才的有力手段。”學院院長王明鐸介紹,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創始人之一沈玉斌就曾致力于群曲編纂和傳授,他整理的《京劇群曲匯編》是京劇教學的特色教材。雖然歷史原因使得學院的群曲課已經中斷,但一批受過正規訓練,能唱群曲、教群曲的老師們正在為恢復這門課做準備。
昨晚上演的《虎嘯龍吟》精選了“泣顏回”“點絳唇”“風入松”“粉蝶兒”“石榴花”等傳統曲牌近30個。全劇選用8出戲和與之相配的群曲,回顧了1959年戲校剛成立時開辦群曲課到后來創新群曲的全過程。不知不覺中,生旦凈丑各行當群曲的表演特色以及群曲與群舞、獨唱、獨舞等的對接都展現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