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 我愛桃花--詳細介紹
劇情意外戲中戲后還有戲
舞臺上正在出演一段古裝戲,而扮演戲中偷情男女的演員在全劇故事中也是一對婚外戀者,兩人為戲中人的感情該如何發展爭辯著,嘗試著三種不同的結局,而戲外,他倆也為自己的愛將何去何從而相互傷害。6年前,人藝首排的《我愛桃花》故事講到這里就結束了。這次的新版本首次完整展現編劇鄒靜之的劇本,還原“戲中戲”后更外層的一出戲——原來,舞臺上的演員并非是偷情男女,而是一對真實夫妻,這一切只因妻子早已覺察丈夫的出軌,所以便按照丈夫出軌的故事排演了一出戲,并和丈夫一起出演。
在第三維的故事里,兩位演員脫下戲裝,妻子手拿計算器算著演出的開銷,而丈夫也在電話里與情人爭吵著。舞臺上沒了戲中探討愛和生死的唯美氣氛,兩道毫不含蓄的白光打在這對貌合神離的夫妻身上,直白而殘酷,大段獨白考驗著演員的實力,同時也考驗著觀眾的耐心。
新版《我愛桃花》的導演韓涵解釋說,之所以將原先刪掉的第三幕還原,源于自己對這一段的鐘愛。“在讀劇本時,我覺得最后一段戲的精神在字里行間最飛揚,它不再用故事的懸念吸引觀眾,而是用類似偉大的莎士比亞式的內心獨白在敲打觀眾的心,所以在第三幕的處理上,我也力求‘無招勝有招’,不在視聽上干擾觀眾,而是直接用文本本身的飛揚沖擊觀眾。”
舞臺簡約床榻桌椅顯唐風
6年前,《我愛桃花》在人藝實驗劇場的舞臺展現方面最巧妙的就是轉臺。劇中演員每次探討戲里古人婚外情和古人抽出的刀應該殺誰時,講到刀起人倒時舞臺就會轉動,借以變換殺人的角度和位置。而新版中,鑒于大劇院小劇場的舞臺條件,更緣于重排新版本而不是復排老版本,導演韓涵將“減法”做到底,營造戲曲中一桌兩椅的假定空間,唐代風格的床榻、屏風、器皿,讓觀眾一進場就有一種在看一千多年前唐朝故事的直觀感覺,也使其與后面現代戲部分產生更強烈的時空反差。
演員的上場門被搭成一個簡單的竹簾,簾起人來,戲就開場了。而這樣的設置原本有更讓人驚喜的安排,“我們最初的設計是在舞臺背板開個小門,竹簾就在那兒,演員是從小劇場外的室外廣場進來,”韓涵不無遺憾地說,“廣場是露天的,一打開后風很大。這兩天京城驟然變冷,我們彩排時連續打開了好幾回,都覺得不成,觀眾肯定會受不了那冷。”
如果是夏天,這場舞臺背景略顯拘束的話劇將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原來,除了本該開在舞臺背板的進場門因為天冷挪到了一側,在戲中回憶桃花樹下兩人感情的最唯美段落也因天冷而取消了戶外的景致。在原來的設計中,這段戲上演時,舞臺后面的隔音玻璃墻將從左右兩端折疊收起,展現出國家大劇院小劇場外的一塊566平方米的室外下沉廣場花園。就在這是個露天大花園里,一棵桃花樹在光影中映射到舞臺上----這樣的唯美設計也因天冷而取消。韓涵導演向記者描述其設計理念,“我們最初的視覺概念就是舞臺中的床榻在沿廊下,而沿廊外就是花園,觀眾所處的位置實際上是在屋里,這樣的觀賞關系加強整個舞臺的縱深感和戲劇的時空概念。”
TAGS: 話劇 我愛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