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創單位
演 唱:北京日報社合唱團、科學之聲合唱團
總策劃:楊浪
合唱指揮:李默然
樂團指揮:高偉春
男聲獨唱:岳彩綸
女聲獨唱:孫少蘭
手風琴獨奏:張天宇
鋼琴伴奏:張明軍
音樂監督:韓夏
美術顧問:劉航
主辦單位:北京日報社、新華雅集國際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演出簡介
中國抗戰史里最鮮明的一個文化標志是抗戰歌曲,抗戰期間到底產生過多少抗戰歌曲,根據現掌握的歌譜有三千多首,這說明抗戰歌曲曾經是作為一脈龐大的文化而存在的。抗戰勝利及建國以后,由于某些歷史性的原因幾乎很少有人關注這段文化,即使偶爾有搜集整理者也不夠全面和系統。隨著時間的消逝,當年那些熟知抗戰歌曲的少量幸存者以及民間群眾都相繼故去,造成一些歌曲只存歌名,甚至許多歌曲失傳。文革結束后,不少文藝工作者開始著手進行抗戰歌曲的搜集和復原,除了請抗聯將領及成員直接口述、民間挖掘之外,還廣泛考據歷史文獻與抗聯詩詞遺稿,最后整理得出了極其珍貴的《抗戰歌曲歌譜集》。
正值2015年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本場音樂會的策劃人楊浪從《抗戰歌曲匯編》中的3261首歌曲中精心挑選體現全民族抗戰和時代特征的20首歌曲,撰寫解說詞,講述歌曲的創作起因、時代背景、鮮為人知的趣聞和軼事以及相關歷史文化信息,由創作團隊對歌曲進行合唱改編和編排,由北京日報社合唱團和科學之聲合唱團進行排練演唱,由優秀青年女指揮家李默然擔任指揮,用歌曲和歌曲背后的故事為首都觀眾展開一場全視角全民抗戰的音樂畫卷。
主創人員
合唱團體:北京日報社合唱團
北京日報社合唱團成立于2003年,80%以上的團員來自北京日報社采編一線的在職編輯記者。合唱團從成立起,就得到了諸多專業藝術家的嚴格訓練,通過訓練,合唱團逐漸形成了大氣舒展、細膩流暢的演唱風格。合唱團曾在音樂廳演出了整臺"中外名曲音樂會",錄制了CD;參加了北京電視臺"唱支山歌給黨聽"大型文藝晚會與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的藝術家們同臺演唱"毛澤東頌歌"音樂會;還受邀參加央視心連心藝術團慰問演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等,受到觀眾熱烈歡迎。現已發展成為京城一支獨具特色、頗有影響,時常活躍在舞臺上的優秀業余合唱團體。
指揮:李默然
優秀青年女指揮家李默然,現任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理論/作曲/指揮系講師,中國音協合唱聯盟常務理事,中國合唱協會理事。
多次執棒與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中國廣播藝術團合唱團、中國武警文工團合唱團、總政歌舞團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合唱團等專業團體合作演出,舉辦了數十場合唱音樂會,受到各界好評。參賽獲獎情況:
1、2004年8月"第七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無錫):手拉手愛心合唱團-銅獎
2、2007年9月中o歐合唱指揮大師班證書
3、2008年7月第九屆中國國際合唱節(北京):銀獎(青年愛樂合唱團)
4、2010年10月北京大學生藝術節:金獎(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合唱團)
5、2013年6月北京合唱節:指揮獎
6、2013年8月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合唱比賽:優秀獎
總策劃:楊浪
資深媒體人,作家,詩人,地圖學家,軍事理論家,攝影評論家。海航集團首席藝術總監,海航文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財訊傳媒(seec)集團副總裁,中國證券研究設計中心媒體管理部副總經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楊浪首創音樂藝術表演賞識解說之先河。楊浪撰寫的解說詞,涵蓋歷史、人文、樂理、政治,講述每首歌的時代印記,每段旋律背后的典故和軼事,以音樂肩承美學欣賞,以講解實現美育傳播,見微知著、深入淺出,帶領觀眾共同發現音樂的魅力,詮釋音樂美學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