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11月7日,北京新劇目展演將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辦。屆時,中心所屬上海京劇院、上海昆劇團、上海滬劇院、上海越劇院、上海淮劇團、上海評彈團將參加展演,為北京觀眾奉上近年來的優秀新創劇目,包括上海京劇院的新編歷史劇《春秋二胥》、上海昆劇團的新編歷史劇《景陽鐘》、上海滬劇院的新編大型滬劇《鄧世昌》、上海越劇院新編古裝劇《銅雀臺》、上海淮劇團的革命歷史淮劇《八女投江》、上海評彈團的評彈音樂劇《蘆葦青青》六臺精彩演出。今日(8月18日),這六臺劇目均已正式開票。
在此次展演中,京劇《春秋二胥》、滬劇《鄧世昌》、越劇《銅雀臺》都是于2014年首演的新創劇目,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昆曲《景陽鐘》從2011年的《鐵冠圖》,到2012年的《景陽鐘變》,再到2013年的《景陽鐘》,歷時三年打磨,并于今年投入3D電影拍攝;淮劇《八女投江》是在原作基礎上修改提升后致敬抗戰勝利70周年之作;《蘆葦青青》則改編自中篇評彈《沖山之圍》,將以全新的“評彈音樂劇”形式亮相。其中《春秋二胥》由上海京劇院安平、傅希如領銜主演,高紅梅、楊楠、吳響軍等優秀青年演員為主力陣容;《景陽鐘》由上海昆劇團黎安、陳莉、吳雙、繆斌、季云峰主演;《鄧世昌》由上海滬劇院朱儉、李建華、茅善玉、凌月剛、錢思劍主演;《銅雀臺》由上海越劇院徐標新、方亞芬、齊春雷、許杰主演,上海淮劇團施燕萍、梁偉平、許旭晴、卞玉霞等主演;《蘆葦青青》由上海評彈團秦建國、高博文、吳新伯、毛新琳、郭玉麟等主演。上海戲曲院團的中流砥柱和青年演員同臺演出,展現院團近年來劇目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果。
此次演出的新創作品力求在藝術人文內涵上貼近時代,考量市場需求,尋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展現戲曲藝術的時代新風貌;同時在創、排、演的過程中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傳授技藝、經驗、方法,傳承前輩的道德修為,激勵青年一輩在傳承中進行創新,在創新中不斷歷練。在創作新戲的同時既能使現今在藝術上趨向成熟的后輩人才在舞臺上有“立得住”的代表作品,又能培養一批更為年輕的后起之秀。
一、紀念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新創劇目向社會大眾傳遞真、善、美的內涵。
在中國紀念反法西斯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北京展演的新劇目以民族藝術譜寫英雄贊歌,帶領觀眾穿越歷史,走進民族英雄鄧世昌、東北抗日聯軍婦女團、太湖游擊隊以及眾多愛國民眾抗擊敵寇、保家衛國的故事。《鄧世昌》、《八女投江》、《蘆葦青青》在史實基礎上經過藝術改編加工,以豐富的戲曲舞臺表現手段展現殘酷戰爭下的人性悲歌,生動傳遞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以此來弘揚正能量和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民族藝術的感染力喚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國的戲曲藝術與中華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脈相承,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戲曲無論從創作、傳播、演出都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期望這些思想深刻、充滿正能量的好戲,能向社會大眾傳遞真、善、美的內涵,以促進主流價值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維系。
二、新編戲曲表現題材豐富,以繼承為手段,勇于革新,推進戲曲的創新性發展。在尊重藝術規律的基礎上,使新編戲曲適應時代、服務當代。
從新編歷史題材到現代革命題材,本次北京展演的新劇目,呈現出豐富的題材以及多視角的詮釋,在戲曲舞臺上進行歷史真實的想象與重塑。無論是集大成的京昆,還是頗具地方特色的滬越淮評,都能靈活地運用其藝術語匯和手段展現不同的故事,刻畫不同的人物,或宏大或細膩;立足戲曲的本體,有批判有選擇地繼承,去蕪存菁;找到傳統藝術與時代的契合點,尋求傳統審美和當代審美的呼應。
新編歷史京劇《春秋二胥》以史實為骨架、以人性為血肉創作而成的一部厚重的歷史悲劇,希望以此部深刻的悲劇來拷問人心,探討人性之復雜。京劇最擅長表現王侯將相的題材,而新編歷史劇更注重于人物內心的挖掘,突破簡單的非黑即白的二元論,用“最京劇”的唱腔和表演手段來塑造人物,以戲中之人、戲中之事觀照今人,引發觀者的思考。配器方面,采用大量中國民族樂器,通過音樂和唱腔來塑造人物。化用“一桌二椅”美學手段,尊重京劇的寫意特性,以極簡的舞臺為京劇演員豐富的表演手段騰出空間,聚焦人物塑造以深刻挖掘人物內心。
大型新編滬劇《鄧世昌》以一臺英雄浪漫主義的詩劇完成對生命的詠嘆。滬劇作為上海特有的地方劇種,以“西裝旗袍戲”、“才子佳人”為眾人所知,事實上滬劇的表現題材非常寬泛,滬劇的創作和演繹一直與時代同步,不僅有時事新聞、電影故事、名著及話劇等改編的劇目,建國后還創排了大量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如滬劇《甲午海戰》、《蘆蕩火種》、《紅燈記》等,且被其他劇種搬演。此次《鄧世昌》從舞美設計到劇情人物都作了詩化的處理,高潮部分所展現的大段的“賦子板”是滬劇唱腔這座金字塔的塔尖,注重唱腔的運用很好地詮釋了滬劇“以聲傳情,以情感人”的特色。
越劇《銅雀臺》展現了越劇最為擅長的“生旦感情戲”,同時卻又不是常見的“才子佳人”,在政治斗爭和人性糾葛之中的情感,父權、王權、親情、愛情等各個角度的展現使得劇情更為豐富、曲折、扣人心弦。男女同臺演繹也極大豐富了“生行”的藝術表現手段和人物塑造方式,使得曹操、曹丕、曹植三人的角色不僅以行當為區分,更能從容地從人物本身的特點和細微處進行刻畫。
新版《八女投江》是在前一版基礎上打磨修改的升級版。編劇從現實的角度進行思考,對原劇本作了較大提升。新版調整了人物關系,加強戲劇沖突,站在更高的角度,濃墨重彩刻畫戰爭中女性的堅強,對美好生活的眷戀,對戰爭的思考。使人物的內心感情更為豐富多彩,思想活動更具推理依據,給戰爭主題帶來了真實感,使該劇更有深度。在二度創作上,緊扣全劇“壯美”的基調,運用燈光、舞美、舞蹈造型和戲曲身段等豐富的語匯,令全劇絲絲入扣,情感的推進一波高于一波,體現了強烈的現代感和恢宏的氣勢。在音樂設計上突出史詩性,注入交響樂樂感。在唱腔設計上,吸收、借鑒和融合了其他藝術樣式的長處,在傳統上進行了大膽創新。
評彈音樂劇《蘆葦青青》講述的就是在抗日戰場上震撼人心的故事,以極富特色的流派經典唱腔一一呈現,其保留成為評彈史上的經典唱篇的《鐘老太罵敵》、《游水出沖山》、《望蘆葦》等重點段落,在新創作品中刪繁就簡,加強評彈音樂的表現力,引入講述人的串聯,舞臺呈現更為緊湊和戲劇性,更適于現代觀眾欣賞。《蘆葦青青》全方位展現了評彈精湛的“說、噱、彈、唱、演”,作品用江南評彈特有的細膩和生動的傳統技巧,勾畫了薛司今、顧春林、鐘老太、鐘曼生等一批抗日英雄的鋼烈和堅強,是一幅生動感人的中華民族奮起抗日的群像圖。
三、通過劇目建設培養人才,培育觀眾市場,打造時代精品。
除了劇目內容頗具看點,這一次赴京的六臺演,幾乎囊括了各個院團中生代演員的最佳陣容。
上海京劇院的《春秋二胥》由上海京劇院的花臉名家安平和上海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傅希如領銜主演,同時上海京劇院的高紅梅、楊楠、吳響軍等青年演員也在其中演繹主要角色。上海京劇院的創作部主任馮鋼、舞美設計鄭加杰等編劇、舞美人員挑起新編戲大梁,新劇目的主創團隊整體都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也充分顯示了上海京劇院對各個專技崗位的青年人才的培養和歷練。
上海昆劇團的《景陽鐘》在2012年第五屆中國昆劇藝術節上囊括了劇目、表演、作曲、唱腔設計、司鼓、司笛等十五個獎項,并勇奪劇目、表演兩大獎項的榜首。2013年初拿下2012年度上海文藝創作優品,上海新劇目展演榜首。之后,主演黎安憑此劇一舉摘梅。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景陽鐘》代表上海參評,榮獲“文華優秀劇目獎”第二名,黎安獲“優秀表演獎”。2014年,獲得“2011-2012”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上海市文藝創作精品,2015年獲“中國戲曲學會獎”,蟬聯上海市文藝創作精品。《景陽鐘》的獲獎,成為上海昆劇團擁有了繼《班昭》、《長生殿》之后的第三部獲得中國戲曲藝術獎項“大滿貫”的作品。標志著“昆三”、“昆四”一代,肩負起了承續上昆前輩榮耀,再創上昆全新輝煌的重任。
滬劇《鄧世昌》的導演陳薪伊指出,《鄧世昌》是一個講述中國海軍鼻祖的故事,是與戰爭有關的故事,所以無論是在音樂、唱腔和身段表現上,都需要進行很大的創新和變化,才能夠去承載和演繹好這樣一出具有思考品格、詩意和現代視角的歷史悲劇。滬劇的音樂和唱腔有著江南絲竹的柔美,如何表現大海的磅礴和戰爭的激烈,她對作曲提出要求,不能像一般京昆傳統戲曲里用鑼鼓經表現,也不想用單純的交響樂,她追求該劇音樂氣質和人物形象大氣地融為一體。陳導認為,既然該劇是有情感的、有溫度的人物塑造,是有品格、有詩意的創作,那么在舞臺呈現上必須要有穿越時空的震撼。在視覺上創新地營造出一個流動的美術館,一個充滿當代藝術氣質的舞臺空間。借助舞美和燈光的語匯,通過寫意的手法,穿越歷史的硝煙,使之充滿詩意,具有現代人的觀照,又能發人深省。
越劇《銅雀臺》是為紀念男女合演60周年的新作,隨著市場的需求趨于多樣化,越劇傳統的一生一旦戲,其市場號召力越來越有限,男女合演的越劇在原有市場中推廣難度更大,但為尋求突破,男女合演或許能為當代越劇贏得一方新的市場。對此,上海越劇院進行了深入的考量,讓上海越劇院一團的精英們合力作戰。《銅雀臺》中有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正好能使一團三位優秀男演員許杰、徐標新、齊春雷同臺亮相,糾葛其中的唯一一位女性角色甄洛由以“性格演員”著稱的團長方亞芬擔綱。配角中,張儀、吳質兩位大臣也由優秀的男演員宓豐、顧愛軍出演。上海越劇院第二代、帶三代甚至90后的越劇男演員共同加盟劇組,展現了上海越劇院的人才梯隊。越劇從早期的“男班”到成熟期的“女子越劇”再到當今的“男女合演”與“女子越劇”并行,是越劇為適應市場、為探索藝術發展道路所做的努力。
淮劇《八女投江》自95年創排演出,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贊譽。中央宣傳部及上海市委、市府領導先后觀看了該劇并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一臺高質量的革命歷史題材劇目。上海及全國各地媒體均對該劇作了廣泛報道,《上海戲劇》雜志就此發表了長篇劇評《女性光芒,沖破戰爭陰霾》。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東在排練廳觀看了演員排練后說“這出戲非常感人,演員精神狀態非常飽滿,展示了抗聯戰士的英勇氣概。”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張瑞芳同志看完演出后激動萬分,在劇場拉著主要演員的手動情地說:“戲演得太好了,我一直在流淚,感謝你們創排了這樣一臺具有教育意義的好戲。”許多觀眾看完戲后紛紛稱贊“這是一出感人的好戲。”該劇不僅受到淮劇戲迷的喜歡,更吸引了許多青年觀眾,特別在上海師范大學組織的大學生專場演出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進入高校以及全國各地進行巡演,至今已演出了一百多場。
上海評彈團整理、修改、復排的《蘆葦青青》,是對經典劇目《沖山之圍》的重新演繹、藝術及市場價值的再認識和再挖掘,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是上海評彈團近現代題材中不可多得的抗戰作品。復排中上海評彈團強化了音樂的表現力,并在表演形式上有所突破,以經典唱腔為主線,串聯整個劇情,打造成類似評彈音樂劇的形式展現舞臺。此劇演出陣容也極為可觀,秦建國、郭玉麟、高博文、毛新琳、沈仁華、吳新伯、王錫欽、姜嘯博、黃海華、陸嘉瑋、周慧、朱琳、陸錦花、吳靜慧、夏慧穎等老中青優秀演員同臺演繹,是上海評彈團整體實力和人才梯隊的展現,同時此劇將作為上海評彈團全國巡演的重要劇目。
作為近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新劇目集結式的進京展演,上海戲曲人迫切地希望將自己近年來所努力的成果進行一次集中的展示,期待上海以外的觀眾能夠關注并觀看到這些新劇目;通過此次演出增進京、滬兩地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戲劇新創劇方面展開交流和探討。對于上海的戲曲人來說,堅持新劇目的創作和演出,對于探索和推進戲曲發展、培養戲曲各領域的人才、打開戲曲演藝市場,培養新時代的觀眾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也是必須的實踐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