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是云門舞集“靈靜之旅”系列的第二個作品。創作靈感來自兩個主題:一是佛門的偈語:“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另一個是熊衛先生所創的“太極導引”原理發展成形。以清冷,冥想式的氣氛貫穿全舞,美得令人沉醉。它反映了表象與本質,著力與不著力,男人與女人,真實與虛幻,陰與陽之間的關系。
從“太極引導”原理發展成形的舞蹈動作,把中國傳統動作推至現代化的極致。舞者每次調動氣息,每次換氣都與背后低吟著的巴赫經典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完美的揉合在一起。舞動過程中呈現出敦煌壁畫似的這種造型美,如同流水動態中的自然形成,似乎是無意成型卻是有意雕刻出來的。舞臺運用了相當多的水和鏡子,在舞者服裝上,僅用白色的舞衣來代表水的意象。音樂的選擇上,采用西方音樂經典——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竟是如此的相得益彰,一同將觀眾帶到一個空靈的境界。《水月》自1998年首演以來已演了90多場,一直好評如潮。
東方的太極與巴赫的經典,等待兩百年,只為了在《水月》種相逢。
——《國際芭蕾》雜志
主創介紹
林懷民云門舞集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2009年,林懷民獲歐洲舞動國際舞蹈大獎頒贈“終身成就獎”。評審團贊譽他是“創新舞蹈的先驅,與喬治·巴蘭欽、威廉·弗塞斯、莫里斯·貝雅等二十世紀獨創性的編舞大師同層級的藝術家。”
2013年7月,林懷民繼瑪莎·格萊姆,默斯·堪寧漢,皮娜·鮑希之后,獲頒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因“對舞蹈無懼無畏的熱忱,使他成為當代最富活力與創意的編舞家之一。他輝煌的作品不斷突破藩籬,重新界定舞蹈藝術。”同年4月,國際劇場組織也邀請林懷民,在巴黎舉辦的“國際舞蹈日”慶祝活動中,代表全球舞蹈人士發表舞蹈日獻詞。
林懷民出生于臺灣嘉義,是六、七十年代臺北文壇矚目的作家,22歲就出版了兩本小說。1972年,林懷民自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旅美期間,在愛荷華大學與紐約學習現代舞。
1973年,林懷民創辦云門舞集;1983年,創辦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現為臺北藝術大學);1999年創立云門2。兩個舞團巡演國際,獲得熱烈好評。他編作了87支舞蹈,包括26出長篇舞作。林懷民經常從亞洲傳統文化與美學汲取靈感,創作充滿當代意識的舞作。歐洲舞蹈雜志贊譽:“云門之舞舉世無雙。它呈現獨特,成熟的中國編舞語言。這項亞洲舞蹈進化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威廉·弗塞斯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對歐洲古典芭蕾的影響。”
林懷民獲獎無數,包括臺北藝術大學、臺灣大學、中正大學、交通大學、政治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的榮譽博士,素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美國洛克·斐勒三世獎,法國里昂國際舞蹈節“最佳編導”,法國騎士文藝特殊貢獻二級勛章、國際表演藝術協會卓越藝術家獎,以及時代雜志“亞洲英雄人物”。
以他為主題的電視紀錄片包括《臺灣人物志──林懷民》(Discovery頻道)、《人間行腳──林懷民的故事》(英國Opus Arte),以及《林懷民──在不同世界的交界》(歐洲公視ARTE/德國公視ZDF)。2000年起,林懷民擔任“新舞臺·新舞風”藝術總監,邀請國際杰出的當代舞蹈家到臺北演出。
2012年,應勞力士基金會邀請,林懷民擔任第六屆“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舞蹈類導師,在2012/2013年度,指導全球遴選岀來的巴西年輕編舞家愛德華多·福島。2015年,獲頒“蔡萬才臺灣貢獻獎”。
演出團體
云門舞集
根據古籍,“云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于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舞容舞步均已失傳,只留下這個美麗的舞名。
1973年春天,林懷民以“云門”作為舞團的名稱。這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
云門舞作多由傳統文化取材,以現代的觀點,獨特的形式呈現。《薪傳》、《紅樓夢》、《九歌》、《行草三部曲》等作品,備受歡迎,一再演出,成為三代人的共同記憶。2012年,舞團在臺北戲劇院呈現第兩千場的公演。
從臺北的戲劇院,到各縣市文化中心、體育館、鄉鎮學校禮堂,云門在臺灣定期與觀眾見面。九十年代以來,在國泰金控的支持下,每年輪流在各城市舉行戶外演出,平均每場觀眾高達六萬。演出結束后,會場沒有留下任何垃圾紙片,建立了美好的廣場文化。
云門也是國際頂尖藝術節以及重要劇場的常客,每年應邀出國演出長達四個月。紐約、倫敦、柏林、莫斯科、東京、悉尼都是舞團例行公演的城市。四十年來,云門在歐、美、亞、澳各洲兩百多個舞臺上演出,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各界熱烈贊賞。倫敦時報說,云門是“亞洲第一當代舞團。”歐洲舞蹈雜志表示:“云門之舞舉世無雙。它呈現獨特,成熟的中國編舞語言。這項亞洲舞蹈進化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威廉·弗賽斯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對歐洲古典芭蕾的影響。”
2003年,《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安娜·吉辛珂芙將云門的《水月》列為該年最佳舞作的首選;為澳洲墨爾本藝術節揭幕的《松煙》(原名《行草 貳》),榮獲時代評論獎及觀眾票選最佳節目。2006年,“行草三部曲”獲《國際舞蹈》雜志評選為“年度最佳舞作”。
云門舞者多為舞蹈科系畢業生,他們的訓練包括現代舞、芭蕾、京劇動作、太極導引,靜坐與內家拳。
林懷民與云門的故事,已在《打開云門》(果力文化)、《跟云門去流浪》(大塊)、《這些云門舞者》(晴天)、《飆舞》(天下文化)、《舞動云門看經典》系列(遠流)等書籍出版;張照堂監制的《踴舞·踏歌 云門三十》紀錄片,由公共電視制作發行。云門近年作品也拍攝為舞蹈影片問世。在荷蘭攝制的《流浪者之歌》,在法國攝制的《水月》,在德國拍攝的《竹夢》以及在瑞士拍攝的《松煙》,為多國電視臺播放,DVD 發行全球。舞作套裝DVD《云門·傳奇》由金革發行,2013年金革再度發行HD高畫質藍光影碟《行草三部曲》、《屋漏痕》、《稻禾》等多部舞作。
1998年,云門舞集舞蹈教室創立,以專業經驗創造《生活律動》教材,讓四歲到八十四歲的學員,透過啟發性的教學,認識自己的身體,創造自己的生命律動。2009年起,云門教室與香港何鴻毅基金會合作,把生活律動推薦到香港的幼稚園與小學。
1999年,“云門舞集2”成立,培育年輕優秀的編舞家和舞者;深入臺灣各地校園和城鄉,為學生和基層民眾演出。2000年啟動的藝術駐校活動, 獲得大專院校學生熱烈回響。2007年起,舞團進駐城鄉,在當地密集舉行舞蹈藝文活動,受到年輕學子及城鄉民眾的熱烈歡迎。
2003年,臺北市政府將云門三十周年特別公演的首演日8月21日,訂定為“云門日”,并將云門辦公室所在地的復興北路二三一巷定名為“云門巷”,“肯定并感謝云門舞集三十年來為臺北帶來的感動與榮耀。”
2010年,臺灣鹿林天文臺將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云門”,表彰云門在藝術上的成就。2014年,中華航空以云門舞作圖像彩繪飛航歐亞的空中巴士A330客機,向云門舞集致敬。
TAGS: 云門舞集《水月》門票 云門舞集《水月》 云門舞集《水月》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