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具有人民性、當代性、藝術性的厚重而又獨特的舞劇題材。愛國思想是杜甫詩歌的靈魂。杜甫一生心系天下,憂國憂民。雖飽經顛沛流離之苦,倍受達官貴族之辱,但他始終保持著中國文人的高尚情操和不屈氣節,始終牽掛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因而,他的詩歌大多寫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當時的社會矛盾,深刻批判封建統治者的罪惡,以根植于現實社會的深度,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愛民情懷。
重慶歌舞團民族舞劇《杜甫》
這部舞劇旨在刻畫杜甫“視國家為生命、以民生為己任”的詩人形象,展現他的民族大義和文人筋骨,詮釋他的卓越詩作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讓人們看到杜甫身上為理想而追尋不息、為百姓而大聲疾呼、為人格而絕不屈尊的高尚、執著與勇敢,體現人民情懷、文人氣節與中國精神。
重慶歌舞團民族舞劇《杜甫》
主創
編劇:唐棟
總導演:周莉亞、韓真
舞美設計:高廣健
音樂設計:劉彤
服裝設計:陽東霖
造型設計:賈磊
藝術總監:寧永宗
公元746年,已經詩名遠揚的杜甫躊躇滿志,一心報國,懷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告別新婚妻子趕赴京城長安應試求官。
不料事與愿違,朝廷之腐敗、官場之險惡,使杜甫應試不中,求官無門,困居長安10年之久,過著艱難屈辱、形同乞丐的辛酸生活。這使他認識到了官吏的腐敗和朝廷的沒落,寫出了《麗人行》等杰出詩篇,表達出心中的郁憤。
“安史之亂”爆發,回到家鄉的杜甫與家人飽受戰亂之苦,食不裹腹,居無定所;兒子餓死,妻子瘀病。即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依然擔憂著國家的存亡,惦念著百姓的疾苦。安祿山為利用杜甫的詩名,說服杜甫只要寫一首頌揚自己的詩賦,便可委以五品官職,被杜甫斷然拒絕。杜甫也因此遭受迫害。
平叛之后,杜甫滿以為國將泰之,民將興之,朝廷也給了他一個拾遺官職。但現實并非杜甫期盼的那樣,國家災難依舊,民眾苦難依然,苛捐雜稅,徭役重疴,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災荒,無盡的災難震撼著杜甫的心靈,他據此寫出了 “三吏”、“三別”等一系列為民眾吶喊、為國家憂思的詩篇。這些詩篇深得人民喜愛,卻激怒了朝廷,他遂遭貶。
杜甫在一次次磨難中終于看清了時世……他辭去官職,攜家漂泊到成都,在浣溪河畔的一座茅屋草堂,與民眾為伴,以寫詩為生……
重慶歌舞團民族舞劇《杜甫》
重慶歌舞團
重慶歌舞團成立于1949年12月,其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文藝大隊。目前全團有208人,是一個集合舞蹈、聲樂、舞臺設計、藝術培訓、大型演出策劃營銷的表演藝術實體。建團以來,排演了許多優秀的音樂舞蹈作品,演出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及歐、美、亞、非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主要舞蹈《龍舞》《放裴》(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抬工樂》《新華報童》《小蘿卜頭》《紅巖魂》《鄉音》《康定情歌》《拉纖的人》《生命不息,沖鋒不止》《燃燒吧,火把節》《墨意山水》《天涯此時》等,還創作演出大型歌舞《山峽情祭》(獲文化部第五屆文華獎新劇目獎、編導獎和男女主角表演獎)、《我們的山歌唱不完》《渝?美人》《巴歌渝舞》《紅色記憶》和舞劇《鄒容》等大型歌舞劇目,這些舞蹈作品在全國及省市級比賽中多次獲獎。作為藝術家的搖籃,重慶歌舞團孕育包括作曲家郭文景、音樂評論家葉語,舞蹈家王靜、寧永宗,歌唱家周蘊華、李丹陽等等造詣高的藝術家,為重慶及巴渝歌舞傳承與創新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為重慶文化事業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