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總是會憶起童年。把自己困在過去永遠不會感覺得到不斷前進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
--里馬斯·圖米納斯
創作源起
劇中主人公卡茲米耶拉斯·帕克斯塔斯的原型是立陶宛著名地理學家卡茲·帕克斯塔斯(1893-1960)。
20世紀的立陶宛很難再找到這樣一個名人:文化、地緣政治和社會思想豐富,敢想敢做。
作為一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和公眾人物,帕克斯塔斯被譽為"空頭宣傳部長"、"自由歐洲前行者"、"尤利西斯"、"立陶宛游子"、"激進愛國人士"、"國家使者"、"國家宣傳大使"以及"立陶宛的西塞羅",人們還將之與亞伯拉罕·林肯和亞歷山大·馮·洪堡相提并論。他還是另一個"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畢生都致力于尋找新大陸。
2016第七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聚焦立陶宛單元象征立陶宛不懈獨立精神追求的歷史寓言劇《馬達加斯加》
帕爾斯塔斯不僅使用理論方法,他還采取各種直接行動應對各種威脅,在維護立陶宛和中歐時做出無可替代的貢獻。這些行動包括嘗試建立中歐基督教民主聯盟、"后備"國土即所謂的道斯瓦以及建立巴爾托斯堪地亞聯合會的想法。預料到這片土地的悲劇命運,他試圖把立陶宛"遷移"到非洲。
2016第七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聚焦立陶宛單元象征立陶宛不懈獨立精神追求的歷史寓言劇《馬達加斯加》
劇情簡介
在劇中,我們會看到當年最富才華的一位詩人薩羅梅亞·奈里斯,著名立陶宛外交官、享譽世界的詩人奧斯卡·米洛茲,以及最重要的一位--劇中的主人公卡茲米耶拉斯·帕克斯塔斯(1893-1960)。
他因努力開拓這一小國的邊界、通過購買土地拓展其疆土而在立陶宛歷史中永垂不朽(現實中他尋找的是安哥拉的閑置土地,但在劇中變成了馬達加斯加)。
2016第七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聚焦立陶宛單元象征立陶宛不懈獨立精神追求的歷史寓言劇《馬達加斯加》
他努力讓政府相信立陶宛這樣一個岌岌可危的小國需要更多的土地來保存其基因庫、金庫、藝術與書籍,以防戰亂。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一個異想天開的計劃,因為在那時世界上有大片空曠無人的土地極易獲得,而帕克斯塔斯幾乎成功說服了當時的政客采納他的意見。關于此事,一項特殊計劃已經通過,批準相關人員搜索并勘察適合作為立陶宛國土的小面積土地。然而,此計劃并沒有得到充分實施。
劇中的帕克斯塔斯代表了一個志在學習進取、逃離屬于父輩的禁錮人的生活環境、征服世界并改變祖國命運的人。他人生的核心是國家、城邦及其安全。而帕克斯塔斯的對立面是薩雷。她集女性特質、柔弱、脆弱與對愛情不渝的渴求于一身,她堅信愛情是她人生的意義與追求。她身上還充滿著一種未了的心愿。
里馬斯·圖米納斯導演的這部作品充分展現了未了心愿的主題:帕克斯塔斯最終沒能離開立陶宛前往馬達加斯加,而薩雷也沒有找到她年少時夢寐以求的一生摯愛。
2016第七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聚焦立陶宛單元象征立陶宛不懈獨立精神追求的歷史寓言劇《馬達加斯加》
導演:里馬斯·圖米納斯
導演:里馬斯·圖米納斯
1952年1月20日生于立陶宛的凱爾梅,1970到1978年間先后就學于立陶宛國家音樂學院和莫斯科的俄羅斯戲劇藝術學院。他1990年創立了維爾紐斯小劇院,并從1997年至今擔任藝術總監;2007年起任莫斯科瓦赫坦戈夫劇院的藝術總監。此外,圖米納斯還曾擔任立陶宛國家劇院總導演等,并執教維爾紐斯藝術學院和立陶宛音樂與戲劇學院。
圖米納斯執導過契訶夫、果戈里、布萊希特等作家的40余出劇目,演出足跡遍及歐洲二十余國及俄羅斯、加拿大、美國、韓國、墨西哥、哥倫比亞,且多次在國際性戲劇節中獲獎,包括1994年憑借《櫻桃園》、《伽利略傳》等作品獲得的立陶宛國家文化藝術獎,以及四次俄羅斯最高戲劇獎項"金面具"獎等。
圖米納斯和他的兩位朋友、也是其長期合作的作曲家和布景設計師,一起產生了創立維爾紐斯小劇院的想法,其首部作品《櫻桃園》首演于后來的立陶宛國家劇院。近年來,圖米納斯一直往返于維爾紐斯和莫斯科間,在維爾紐斯小劇院和莫斯科瓦赫坦戈夫劇院從事創作。他的女兒加百列·圖米娜特也投身戲劇藝術,在立陶宛和莫斯科等地初露鋒芒。
主創人員
導演:里馬斯·圖米納斯
執行舞臺總監:阿爾維達斯·達普西斯
服裝與舞臺設計:威爾瑪·達布基耶尼
作曲:福斯塔斯·拉特納斯
制作方:維爾紐斯小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