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評委會對《彩虹部落》的整改建議,為更加深入地體現(xiàn)土族文化特色,進一步提升作品的民族性和藝術性,在原劇《彩虹部落》基礎上進行二次挖掘、提煉,采擷最能代表土族歷史文化的元素進行再創(chuàng),整臺劇目在舞臺藝術風格和表現(xiàn)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和提升。二次創(chuàng)作后,歌舞劇《彩虹兒女》以土族民俗為創(chuàng)作藍本,以代表土族盤繡文化的繡兒(盤繡)和代表馬文化的驄兒(青海驄)二人的一段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通過《序幕》、《繡·夢》、《酒·緣》、《惡·情》、《暖·愛》、《愛如彩虹》六個篇章,將土族獨有的服飾文化、宗教文化、婚俗文化、農(nóng)耕文化及酒文化融入其中,用藝術的手段、歌舞的形式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歌舞劇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全部歌舞段均為原創(chuàng),充分展現(xiàn)了土族燦爛的文化,謳歌了人間的大美真愛。
主創(chuàng)構(gòu)思
序幕
梵音飄渺,鐘罄齊鳴,香煙縈繞,舞者們以土族宗教舞蹈觀經(jīng)舞、於菟舞動靜相宜的表演,營造出神圣、神秘的舞臺效果。展現(xiàn)土族神秘宗教文化的同時襯托出主人公"繡兒"在封建專制的壓迫下的悲慘命運和憧憬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一幕《繡·夢》
此幕以土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土族盤繡"、"安昭舞"、"土族婚禮"等為表現(xiàn)手法,通過主人公和演員們的"繡藝"表演,展現(xiàn)"繡兒"高超的盤繡技藝的同時表達出"繡兒"對"心上人"的思戀和對美好婚姻的渴望之情。
第二幕《酒·緣》
通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青海花兒"的展示,以獨唱、對唱、合唱等多種形式,展現(xiàn)兩位主人公表達愛意的戀愛過程,穿插土族酒文化中的釀造舞、敬酒舞,民俗文化中的原生態(tài)"打夯舞"等營造出兩位主人公和諧、唯美的愛情畫面,同時也展現(xiàn)出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畫面。
第三幕《惡·情》
土族闊少托媒婆向繡兒提親卻遭到繡兒的推辭。土族闊少帶著家丁刻意刁難,要求繡兒十日內(nèi)繡出999件土家彩帶,他們要參加一年一度的納頓節(jié)……
此幕通過繡女們織繡彩帶、飛針走線的原生態(tài)表演場景,集中了展示土族刺繡藝術。以繡兒和驄兒二人的深情對唱,把故事情節(jié)逐漸推向高潮,使土族原生態(tài)"花兒"在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示。
第四幕《暖·愛》
此幕通過驄兒和鄉(xiāng)親們手工釀酒技藝的表演,展示了青稞酒釀造的過程和土族酒文化的歷史。
振奮人心的鼓樂聲中,人們身著節(jié)日盛裝,參加一年一度盛大的納頓節(jié),跳起會手舞、柳條扇子舞、彩旗舞、輪子秋舞等,喜慶熱舞飛揚,鼓樂歡歌雷動……土族厚重的民俗文化和土族納頓節(jié)的盛況在這里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尾聲《愛如彩虹》
縹緲悠遠的佛樂中,繡兒重見光明,人們歡歌起舞,向幸福生活祈禱,向和諧家園祈福。此幕通過多重表現(xiàn)手法映襯出主人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悠揚的山歌唱出了高原兒女的智慧,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訴說著土族兒女放眼未來、建設幸福家園的美好心聲。
TAGS: 歌舞劇《彩虹兒女》門票 歌舞劇《彩虹兒女》 歌舞劇《彩虹兒女》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