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是中國富有表現力的優秀民族樂器,源遠流長,從有文字記載的東漢算起,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今天我們看到的琵琶歷經萌芽、發展再到輝煌,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及歷代琵琶演奏者的智慧與貢獻。本場音樂會,以純獨奏的形式呈現三首琵琶傳統樂曲,三首琵琶現代樂曲,沒有伴奏,沒有配樂,演奏者欲以自己最純粹的演奏方式向觀眾展示琵琶這件古典樂器的聲音。
古今暢“彈”——齊潔琵琶獨奏音樂會
齊潔,中央音樂學院琵琶講師,師從郝貽凡教授。2008年,成功舉辦"琵琶專場音樂會",2013年成功舉辦"汪派李廷松演奏譜傳統琵琶獨奏音樂會"。先后曾出訪奧地利、德國、丹麥、香港、臺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曾獲首屆"龍音杯"全國琵琶大賽金獎;首屆"楚漢杯"全國琵琶大賽金獎;首屆"文華藝術院校獎"全國民族器樂演奏大賽銀獎;第十六屆"臺北市民族器樂琵琶大賽"銅獎等國內外重要比賽各次獎項。
作為當代琵琶演奏者,齊潔既感恩于傳統音樂為她的演奏帶來的滋養,又陶醉于現代作品帶給她的興奮與力量。通過演奏,她要與觀眾架起了解琵琶歷史與現狀的橋梁,傳播琵琶以其獨特藝術魅力而流傳千年的器樂文化。
演出曲目
上半場傳統樂曲
《燈月交輝》------古曲 李廷松演奏譜
此曲源于十番鑼鼓去,因常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演出,故取此名。每到元宵佳節,鑼鼓齊鳴,月光和燈光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節日的熱烈歡騰景象。曲調歡快活潑。全曲包括"漢壽亭侯"和"跨海征東"兩段曲調,旋律剛勁有力,節奏活潑跳動、流暢,具有得勝還朝、慶功賀喜之感。旋律中模擬節奏弦鳴的鑼鼓,為喜慶的場面增添了熱烈和歡快的氣氛,因而被稱為"琵琶鑼鼓"。
《塞上曲》------古曲 李廷松演奏譜
全曲由"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淚"、"妝臺秋思"、"思漢"五首小曲連綴而成。樂曲形象刻畫了昭君出塞遠嫁匈奴背井離鄉的哀怨之情。應用琵琶文曲中推、拉、吟、揉的左手技法,使得音樂凄楚中不失悲憤,委婉中不失剛毅。
《霸王卸甲》------古曲 李廷松演奏譜
樂曲采用章回式的結構,敘事性地描述了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垓下之戰,項羽自刎于烏江的故事。與《十面埋伏》不同,前者著重刻畫劉邦的得勝威武,樂曲高昂氣勢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音樂著重渲染他的戰敗,與虞姬的生離死別,于烏江自刎的悲壯與無奈。
下半場現代樂曲
《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吳厚元作曲(1983年)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千古絕唱。正是詩的魅力,觸發了作曲家的聯想,將琵琶女的坎坷身世,詩人的懷才不遇,兩人的心靈共鳴,躍然于四弦之上。用音樂的魅力再現了詩句中"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聲響,并宣泄點題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意境與情懷。
《玉》----------朱踐耳作曲(1995年)
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是珍貴的美石,又是高貴人品的一種象征,作者通過現代創作技法,利用中國古音階中的"宮、商、角、變徵"平行排列的三全音構成的增四度音程,融合琵琶"上弦音,符合泛音"等新技法,勾勒出玉的高貴、純凈、溫潤而又堅硬,挺拔,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雙重品格。
《山之舞》--------陳音作曲(2007年》
中國西南的山水極美,富于靈性;空氣清新,泉水清澈;偶爾飄來的山歌令人陶醉。作曲家有感于當地人們的質樸熱情,能歌善舞以及美麗的自然風光,運用當地的民間音樂素材加以發展變化創作出此曲。樂曲色彩濃郁、風格新穎,既保持了地方音樂特點又體現出一種現代的音樂氣息。
TAGS: 齊潔琵琶獨奏音樂會門票 齊潔琵琶獨奏音樂會 齊潔琵琶獨奏音樂會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