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第一天,在中國開啟了新年音樂會的先河。從那天開始,辭舊迎新不再僅僅意味著花燈、廟會、走親訪友,帝都人民似乎為新的一年找到了一種更加優雅且生機盎然的開啟方式。
二十多年來,各類新年音樂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令人目不暇接,人們在遍嘗各類音樂大餐的同時,日益追求新鮮但不失純正血統的選擇。新年交響音樂會的傳統來自維也納,作為西方舶來品,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施特勞斯愛愛樂樂團總是格外亮眼,他們以精湛的音樂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蘊、原汁原味的古典音樂氣質受到無數樂迷的青睞。該團成立于1843年,自誕生之日起在奧地利這一極富文化營養的音樂土壤中迅速成長,集結了百余名專業音樂精英。他們植根于古典傳統音樂,對激進的現代作品也有獨到見解;他們立足世界樂壇之巔,仍樂忠于面對大眾的音樂普及;他們堅守音樂本真的聽覺表現力第一,同時在舞臺表演化上也取得了非凡成就。連續訪華演出數年,每次亮相都帶給新老樂迷無數驚喜。
樂團介紹
奧地利施特勞斯愛樂樂團是一支具有輝煌歷史,享有盛譽的國際性音樂團體,成立多年來,在奧地利這塊極富文化營養的音樂土壤中,迅速成長壯大,豐富世界音樂文化生命,是一個集合了近百名專業音樂精英的杰出交響樂團。杰出藝術家同臺獻藝,引發聽眾的思維,觸動樂迷的心靈。
為紀念和傳承奧地利偉大的作曲家施特勞斯的音樂遺產,施特勞斯家族--自1843年起便擁有一個自己的樂團,在從維也納乃至全球的輝煌巡回演出中,一直堅守職責為施特勞斯家族服務。
奧地利施特勞斯愛樂樂團自成立以來,在世界各地進行了非凡的千余場演出,并取得巨大的成功。樂團得以在藝術上有更大的發展,向世界舞臺邁進,并將高水平的演出帶給廣大市民,讓更多人接觸到古典音樂。并提供免費音樂會及各項教育活動。嘗試踏出純古典音樂的范疇,每年均邀請著名的音樂家同臺合作演出,以吸引更多年青觀眾接觸古典音樂。
他們在東京的新年音樂會(大阪音樂廳)以及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美國(紐約、華盛頓、洛杉磯和芝加哥)、南美、中國等各地的演出都受到了特別的關注。他們幾乎走遍了歐洲各國。和傳統意義上的交響樂團不同,樂團不但能演奏古典、傳統的音樂作品,而且對激進的現代作品也有獨到的解釋。將器樂、人聲的和諧演奏,向舞臺化表演的方向發展。滿足當代觀眾對音樂會的觀賞要求。
樂團非常重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音樂交流。和歐盟國家的音樂團體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樂團擁有自己的獨奏家,舉辦音樂大師班,將沉悶在象牙塔里的古典音樂,以自己特有的活潑形式介紹給大眾,此外,樂團還舉辦慈善募捐義演,展示了人類美好的精神世界。
該團曾三次來到中國進行巡回演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大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福州大劇院、哈爾濱音樂廳、溫州大劇院、常州大劇院以及太原、廈門、深圳、大連、長春、鄭州、蘭州等地共演出數十場,所到之處,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各地媒體都以大幅報道盛贊樂團的演出。
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
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指揮家約翰、施特勞斯和他的父親同名,人們稱其父為老約翰·施特勞斯,他被譽為"圓舞曲之父"。1844年,當約翰·施特勞斯第一次演出自己的作品《寓意短詩圓舞曲》時,在人們"再來一個"的喝采聲中竟連續重奏了十九遍。據說,第二天維也納的一家報紙寫到:晚上好!老施特勞斯,早上好!年輕的施特勞斯。意思是說:"在圓舞曲的領域內,年輕的施特勞斯的時代到來了"。施特勞斯一生創作了大約八百首以上的作品,包括一百七十首圓舞曲、一百四十一首波爾卡、六十九首方陣舞曲、四十七首進行曲等。代表作有:圓舞曲《藍色多瑙河畔》(被譽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藝術家的生涯》、《春之聲》、《南國玫瑰》、《皇帝》等。此外,他還創作了十六部輕歌劇,其中以《蝙蝠》和《吉卜賽男爵》最為著名。特別是這首《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在初次上演數月后就已成為施特勞斯作品中最動人心弦的樂章,而且成了維也納的音樂象征。出版商施皮納不得不印劇成千上萬份樂譜發往世界各地。一塊銅版能印刷一萬張紙,據說施皮納耗用了一百塊銅版。以明朗舒展的旋律著稱的約翰·施特勞斯以維也納圓舞曲對后世的專業音樂起了極大影響。約翰·施特勞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
樂團指揮兼首席
奧地利小提琴大師薩伯
薩伯教授生于1941年,1962年他奪取了第一個國際小提琴大獎-巴托克音樂大獎;并在同年創辦了著名的薩伯弦樂四重奏組,出版了數十張CD,在許多重要的藝術節上都留有他的足跡。
薩伯教授長期任教于奧地利凱騰州立音樂學院。他不僅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桃李滿天下的音樂教育家,更是世界著名小提琴收藏家。薩伯擁有數十把意大利名琴,他不僅演奏古典作品,還演奏過250多個新作品。他的演奏風范,不禁使人們聯想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維也納人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