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鬼狂想》改編自《搜神記》中的《定伯賣鬼》,運用傳統戲曲中的虛擬程序化表演,及丑角逗趣幽默的演出方式,讓整出戲不僅充滿寓意,更趣意橫生,開啟京劇「丑戲」的新可能。
《賣鬼狂想》一劇從定伯如何推銷一頭鬼變成的羊說起,它摸不到,瞧不見,還沒有重量,但戲曲舞臺上,演員卻能以虛擬表演創造出一頭貨真價實的羊來。但是每一位買羊者,都相信演員所創造出的真實嗎?定伯一再賣鬼,多重變奏,表面都是賣鬼,確能有截然不同的內里。
藝術特色
《賣鬼狂想》旨在探討何謂真實與虛假。相較于傳統戲曲舞臺,丑角多為綠葉角色,本出戲三位主要人物皆使用丑角行當。三位丑行演員在臺上互相吐槽,表現愚蠢,時而歌舞,并與觀眾互動,好似寶萊塢的《三個傻瓜》。丑角雖在舞臺上表現愚笨,實質上卻提醒了現實世界中的真實道理。
原著是描寫宋定伯用智謀制服鬼的滑稽故事,編劇卻從這個智謀著手,擴大了格局,借古寓今來反應社會的各式紛亂「假」象,更從劇場「以假寫真」的特質,將觀眾也一起拖下水,借著觀眾的介入(回答真的有羊),讓這個騙術可以繼續進行下去,并且經過一番波折到了最后,當買羊人變成鬼后,還要繼續賣他的羊之時,乍看之下是一出惹得眾人發笑,雅俗共賞的詼諧劇作。不過靜下心來,卻又能在許多淺顯易懂的詞里,讀到人生的無奈、世事的悲涼。一邊看一邊笑,一邊又忍不住嘆息。
兩位年輕編(邢本寧)導(宋厚寬),對于京劇古典形式毫無負擔的放手創作,不斷地在舞臺與觀眾無距離地打成一片,三位演員不時輕松出入于劇情與舞臺之間,老故事雜揉各種現代時事、流行文化,不但讓「京劇」頓時年輕了起來,當代劇場理論的「疏離效果」、「后現代拼貼」也可套進分析,這會是是一次相當成功的實驗演出。
舞臺很重要的意象,是從天而降的金色大毛筆,與當成背景的紙張字墨,舞臺上放了兩顆印章當可用的大道具,由此延伸的是書生手上的一本「圣賢書」,以及當成羊的鞭子。由此延伸兩條路線,其一是知識的力量,其二是買賣羊的商業力量,兩種看起來都是可以上升的力量,但求取的方式,竟然都是爾虞我詐的騙術(買賣看不見的鬼羊)。于是理想與現實、知識與金錢、靈魂與魔鬼……這種種的捍格,將原來宋定伯一人智勇雙全的小故事,擴大為隱喻今日社會亂象的文人情懷。
臺灣國光劇團介紹
國光劇團成立于1995年,由原本隸屬于國防部三軍劇隊的菁英份子嚴格甄選組成,隸屬教育部,2008年改隸文建會國立臺灣出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12年5月文化部成立后,隸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團務使命及目標在于維護傳統經典,延續文化會議,觸發當代思潮,激勵想像探索,推展藝文創新,搭建文化脈動的分享平臺。
主創
編劇:邢本寧
導演:宋厚寬
演員:陳元鴻、周慎行、陳富國
TAGS: 京劇《賣鬼狂想》門票 京劇《賣鬼狂想》 京劇《賣鬼狂想》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