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中央歌劇院是隸屬于文化部的國家歌劇院,成立于1952年。在革命圣地延安組建的中央管弦樂團和魯藝文工團,是其前身。1943年在延安創(chuàng)作演出秧歌劇《兄妹開荒》,1945年在延安演出民族歌劇《白毛女》。中央歌劇院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時至今日,在中國及亞太地區(qū)是最具規(guī)模實力的歌劇院,代表國家的歌劇藝術水準,是我國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
團隊實力雄厚。劇院所屬的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舞臺美術設計制作中心和舞美工廠等,聚集著一大批國內(nèi)外頗具實力和影響力的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導演、劇作家及舞臺美術家。歷任院長有李伯釗、周巍峙、盧肅、趙沨、馬可、李凌、劉蓮池、王世光、陳燮陽、劉錫津、俞峰等。現(xiàn)由黨委書記袁平主持工作,班子成員有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副院長劉云志,副院長鞠雄志、楊雄。
藝術成果豐碩。春秋更替,歲月如歌。回首6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留下了一道道閃光的足跡:創(chuàng)編了一大批優(yōu)秀劇(節(jié))目,曾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大獎、文華新劇目獎、文華表演獎等100多項國家級大獎。劇院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博鰲亞洲論壇、APEC峰會等重要外事活動中出色完成演出任務,為國家贏得了榮譽。劇院先后在中國首演、推出并保留了一批世界歌劇經(jīng)典劇目,主要有《圖蘭朵》《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門》《藝術家生涯》《弄臣》《費加羅的婚禮》《鄉(xiāng)村騎士》《塞維利亞理發(fā)師》《丑角》《霍夫曼的故事》《伊斯國王》《蝙蝠》《湯豪塞》《女武神》《費德里奧》《齊格弗里德》《眾神的黃昏》《托斯卡》等;積累并創(chuàng)作了一批中國歌劇作品,如《白毛女》《劉胡蘭》《草原之歌》《第一百個新娘》《馬可o波羅》《霸王別姬》《山林之夢》《紅幫裁縫》《北川蘭輝》《我的母親叫太行》等。是讓觀眾最早認識了解上演世界經(jīng)典歌劇,讓觀眾喜愛并追捧中國歌劇的藝術院團。
演出國際化。劇院一直保持其國際性、引領性、開放性特點,長期代表國家活躍在國際藝術交流舞臺上,曾先后前往意大利、法國、芬蘭、美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敘利亞、阿爾及利亞、瑞士等國家演出中外歌劇。普契尼經(jīng)典歌劇《圖蘭朵》,自劇院1989年引進到國內(nèi)以來,已成為劇院重要的保留劇目。劇院版《圖蘭朵》詮釋的是有感動、有熱情、有信念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中國的元素和中國的文化。作為劇院的代表作先后在開羅、大馬士革、羅馬及普契尼故鄉(xiāng)塔湖等地成功演繹,得到了包括普契尼專家和業(yè)內(nèi)外人士的一致贊譽。2016年4月,劇院赴匈牙利"布達佩斯之春藝術節(jié)"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和高度贊譽,受到文化部領導、我國駐匈大使和匈牙利藝術節(jié)組委會主席的高度評價。下半年,劇院將赴瑞士演出,繼續(xù)在國際舞臺上,讓觀眾欣賞到《圖蘭朵》的精湛藝術,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中,揭開東方大國的神秘面紗。
藝術多元化。國運昌,文運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伴隨著文化藝術的偉大復興。在藝術發(fā)展的道路上,劇院的演出形式日益豐富,除保留完整版的歌劇演出外,創(chuàng)意性的歌劇音樂會、情景歌劇音樂會,也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好評。從歌劇到交響音樂會再到合唱音樂會,劇院藝術家們都在不斷推陳出新,使觀眾更容易接受和喜愛高雅藝術。2016年5月劇院以普契尼經(jīng)典歌劇《蝴蝶夫人》參演"國家大劇院歌劇節(jié)";同月,赴武漢成功舉辦"2016·琴臺歌劇周",以歌劇音樂會的形式成功演繹《圖蘭朵》《蝴蝶夫人》《托斯卡》和《白毛女》四部歌劇,在武漢掀起歌劇熱的狂潮,引爆了觀眾對歌劇藝術的渴求。劇院每年在國內(nèi)演出不下百場,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從文化惠民公益演出到鄉(xiāng)村、工廠開展深扎活動,從高雅藝術進校園到國際藝術節(jié),藝術家們從祖國的最北端到最南端,從東部沿海到西部高原,不論在祖國的哪個角落始終代表著國家隊的形象,深入一線,為民演出。用音樂傳遞愛、希望和夢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的大型活動中,劇院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信念永恒》--建黨95周年音樂會;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承辦的《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九十五周年電視文藝特別節(jié)目--偉大的旗幟》的節(jié)目錄制;承辦了文化部的《紅旗飄揚,歌聲嘹亮》--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群眾歌詠大會。為黨獻禮,為祖國的繁榮與昌盛縱情歌唱。
春風化雨,人和景明。劇院堅持以"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為辦院宗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組織開展各類深扎活動,僅2016年就深入黎川、遵義、吉林、玉樹等地的鄉(xiāng)村、學校、敬老院等開展一系列的演出及結對幫扶活動,讓高雅藝術深深扎根于現(xiàn)實生活和人民群眾沃土之中,把最好的豐富的藝術作品奉獻給人民。中央歌劇院是一個和諧溫馨、積極向上和能打勝仗的堅強集體,聚在一起是"一團火",分散開來是"滿天星"。每個人都在不斷地發(fā)光發(fā)熱,連成片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迸發(fā)出絢麗的色彩,照亮那些不曾相識相知的人,并創(chuàng)造出每一個值得紀念的瞬間和回憶。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深耕60余載,歲月的足跡清晰地記載著劇院一幕幕閃光的歷史。從歷屆院領導苦心創(chuàng)建劇院品牌,到今天整個團隊的共同努力,以接力擔當精神代代相傳。未來幾年,劇院將建成屬于歌劇人自己的大劇場,實現(xiàn)幾代歌劇人的夙愿和夢想,為劇院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走過60多年,劇院將繼續(xù)堅持崇高的藝術理想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櫛風沐雨創(chuàng)新求變,立足高原勇攀高峰,不斷再創(chuàng)藝術輝煌,走向中央歌劇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領導寄語
中央歌劇院走過60多年輝煌發(fā)展歷程,是我國傳播交流歌劇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從最早引進西方歌劇藝術并在中國發(fā)展壯大,到今天創(chuàng)作大量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歌劇,創(chuàng)造了歌劇在中國發(fā)展史上的輝煌業(yè)績,為中國乃至世界歌劇藝術的普及推廣做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中國及亞太地區(qū)最具規(guī)模最有影響力的歌劇院。
不辜負時代召喚、不辜負人民期待。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時代風貌和引領時代風尚。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為新時代中國文藝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我院演職員工深刻感到,文藝工作者不僅要注重藝術水準的提高,更要關注自身高尚品德和職業(yè)操守的養(yǎng)成,牢記人民重托、文化擔當和社會責任,自覺投身藝術實踐,用真誠面對藝術、面對人民;精益求精搞創(chuàng)作,用優(yōu)秀作品回報沃土、回饋人民。
推精品出人才創(chuàng)效益,是我們永遠的追求。人才是事業(yè)之基。作為國家藝術院團,我院可謂藏龍臥虎,人才輩出。從默默為藝術奉獻終身的老藝術家到留學歸來并進行嚴格選拔的青年演員,都是劇院的中流砥柱、中堅力量。人才決定劇院發(fā)展的明天。在劇院長期堅持上演世界經(jīng)典歌劇的同時,緊隨時代發(fā)展,以現(xiàn)實題材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這些述說情感的故事,鼓舞人心,感動大眾,并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但我深知現(xiàn)在的藝術作品還不能作為經(jīng)典代代相傳,這需要藝術家們不斷地去探索去努力,真正創(chuàng)作出直擊靈魂、引人入勝,有筋骨、有溫度、有靈魂的高峰作品。這才是劇院需要增強的核心競爭力!
崇藝尚德?lián)姑ぐl(fā)筑夢中國的文藝力量。慰問演出、藝術采風、體驗生活、結對幫扶┈┈劇院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在全國廣泛開展。全院演職員工深入群眾,吸收營養(yǎng),踐行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要求。我始終相信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像迎面撲來的清風、從天而降的細雨、陽光下跳動的精靈,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是漆黑夜晚中最閃爍的星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劇院要實現(xiàn)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受人文精神,正面臨難得的戰(zhàn)略機遇期,我們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再創(chuàng)佳績。我知道這條路崎嶇坎坷,但信念卻因崎嶇而變得更加堅定美好。只要每位歌劇人緊緊地手拉手、心連心,就能讓劇院在世界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只要我們懷揣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榮譽感,就能實現(xiàn)劇院輝煌而燦爛的明天。讓我們攜手一起為歌劇事業(yè)的發(fā)展譜寫時代最絢麗的篇章!
傳遞正能量,風好正揚帆。一個偉大時代的來臨,往往以文藝為發(fā)端。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風云際會、氣象萬千的壯闊時代,會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我們有理由期待,文藝工作者們不停地超越自我、不斷地攀登高峰,以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衷心感謝您的光臨,讓我們共祝演出成功!
中央歌劇院黨委書記---袁平
主創(chuàng)人員
出品人:袁平
監(jiān)制:劉云志、鞠雄志、楊雄
演出統(tǒng)籌:鐘鳴達、郭浩、畢國祥、李賓
作曲:雷蕾
編劇:胡紹祥
指揮:楊洋
導演:陳燕民
執(zhí)行導演:施晶芙
舞美設計:李賓、鄭玉龍
演出團體:中央歌劇院歌劇團
中央歌劇院合唱團
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
中央歌劇院舞臺美術設計制作中心
演出時間:2016年10月19日、20日
演出地點:天橋藝術中心
故事梗概
秋雨綿綿,撤離中央蘇區(qū)的紅軍戰(zhàn)士們走邊向路邊的父老鄉(xiāng)親們揮手告別。赤衛(wèi)隊員苗花向當連長的丈夫王勇提出參軍要求,王勇說她有身孕不能參軍。衛(wèi)生隊長方瑤將吃奶孩子托付給老鄉(xiāng),又萬般不舍。留下養(yǎng)傷的紅軍戰(zhàn)士向陳師長提出跟著隊伍走。陳師長鼓勵他們堅持敵后斗爭,等待戰(zhàn)友勝利歸來。在依依不舍中,紅軍隊伍越走越遠。
中央紅軍接連突破三道封鎖線,在湘江邊遭遇強敵。陳師長和警衛(wèi)員從尸體堆中站起,正準備撤離時被敵人包圍。敵軍官威逼利誘,陳師長扯斷自己腸子壯烈犧牲。方瑤和苗花上來尋找傷員。方瑤見到被敵人砍去腦袋的丈夫悲痛欲絕。苗花找到負傷的王勇,表示要帶著燃燒的記憶和腹中的娃兒走到底。遵義城內(nèi),王勇和他的連隊在和老百姓搞軍民聯(lián)歡,李政委來告訴大家,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結束了左傾路線在中央的統(tǒng)治。戰(zhàn)士們歡欣鼓舞,不少青年人紛紛參加紅軍。敵機來轟炸,楊團長命令集合隊伍準備出發(fā)。
王勇率領部隊急行軍占領婁山關,眼看敵人要摸上來,戰(zhàn)士石虎翻過石崖去掩護老鄉(xiāng)。擊退敵人后,老鄉(xiāng)抱著身負重傷的石虎的上來。苗花和衛(wèi)生隊趕來,石虎將一塊銀元交給苗花作為黨費。她抱著犧牲的石虎唱起家鄉(xiāng)的山歌。大渡河兩岸,暴雨瓢潑,王勇率領頭戴斗笠的隊伍,在彝民向導的帶領下快速行軍,搶在敵人前面趕到瀘定橋。十三根鐵索橫在百米寬的河面上,李政委和楊團長臨陣動員,王勇率領21名勇士在敵人的炮火中沖過鐵索橋,在踏上橋頭堡的那一刻,王勇中彈犧牲。
紅軍將士翻越大雪紛飛的夾金山。炊事班長老郭用雪水熬辣椒湯為戰(zhàn)士們?nèi)∨L旌谙聛恚也坏讲窕穑瞎妹薮笠吕锏拿藁ɡ^續(xù)燒火。他坐下來抽煙袋等候,想起家鄉(xiāng)的老伴。天亮后隊伍上來,已經(jīng)犧牲的老郭早已變成一個雪人,唯有頭頂上的紅星在閃耀。草地風雨夜,在一座用油布搭成的簡易窩棚里,苗花正在生產(chǎn)。一夜過去,雨過天晴,苗花終于生下孩子,她給孩子起名叫紅娃。戰(zhàn)士們抬著她和孩子,高唱戰(zhàn)歌,向草地的盡頭出發(fā)。
1936年10月,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長征宣告結束。戰(zhàn)士們揮舞三大主力旗幟,唱起大會師之歌。
主創(chuàng)的話
作曲的話
童年經(jīng)常聽長征的故事,紅軍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直喜歡盛唐邊塞詩,英雄情節(jié)沒有改變,崇尚軍旅生涯,只是此生無緣。但今天有機會參加紀念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的歌劇創(chuàng)作,有機會和紅軍英雄們"同行",也是圓了童年的夢。
還有比長征更難的行程嗎?沒有了!我常問自己,如果身臨其境,能堅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嗎?能堅持走到陜北嗎?真的不敢說"能"!只有紅軍創(chuàng)造了奇跡,用壯舉震撼了世界,他們是真英雄!
音樂是抒發(fā)感情最好的手段之一,懷著敬仰的心情,跟著陳龍湘、王勇、苗花、老郭等,這些劇中人踏上兩萬五千里的征途,從瑞金到陜北,一路體驗著他們的情感、信仰和奉獻。他們沒有看到最終的勝利,但都是真正的勝利者!
音樂從心底流淌,被凈化的心靈和他們共同呼吸,共同歌唱,把奉獻作為自己的生命目標,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
珍惜今天的一切吧,這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劇中,黎明的草地上,衛(wèi)生隊長方瑤抱起新生的嬰兒,唱道:"我們今天的犧牲,就是為了明天的他們!"誰能不被這種精神感動?
是的,今天輪到我們了,我們將對民族的未來怎樣去說,如何去做呢?
--國家一級作曲雷蕾
編劇的話
記得我10歲那年得到一本《毛主席詩詞選》,用了不到20天全部背了下來,從此毛主席的詩詞,其中包括《七律·長征》,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沒有想到50年后,我會和長征結緣,為創(chuàng)作《紅軍不怕遠征難》這部歌劇,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的一段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我們知道,長征途中,光中央紅軍就進行了380余次戰(zhàn)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共擊潰國民黨數(shù)百個團的圍追堵截,其間經(jīng)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闖過了荒無人煙、堪稱死亡地帶的雪山草地,行程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qū),同中央紅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勝利后產(chǎn)生了大量的文藝作品,比較著名的有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沁園春·雪》,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丁玲主編的《紅軍長征記》,李伯釗的歌劇《長征》,陳其通的話劇《萬水千山》,王愿堅的短篇小說集《普通勞動者》,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肖華的《長征組歌》,魏巍的《地球的紅飄帶》,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等。從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支具有崇高理想、堅強意志、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人民軍隊,看到了一群代表中國和人類希望的人,看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血與火中的涅槃。
可以說,創(chuàng)作《紅軍不怕遠征難》這部歌劇,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進行的一次艱難筆耕,同時也是一次靈魂上的洗禮。長征是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的偉大史詩,這部史詩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工農(nóng)紅軍用鮮血、生命,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意志集體撰寫的。用歌劇形式來表現(xiàn)這部史詩,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首先要對長征精神有正確和深刻的認識,其次要熟悉長征歷史,最后要選準素材,確立主題,結構劇情,塑造人物,完成劇本創(chuàng)作。
我深知以自己軟弱的手臂是難以駕馭這一偉大事件的,但我是以無比崇敬的心情和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的。我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找到了所需要的素材,確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主題,結構了四幕七場的劇情,在全景式展現(xiàn)紅軍長征悲壯歷程的同時,重點刻畫了陳龍湘、石虎、王勇、老郭、苗花等英雄人物,這里面有紅軍師長,有連長,有炊事班長,有普通戰(zhàn)士,還有在紅軍隊伍里成長起來的赤衛(wèi)隊員。我對長征中那些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英勇獻身的偉大戰(zhàn)士進行了再現(xiàn)和謳歌,突出地輝映出崇高的悲劇精神。我們的英雄雖然一個個倒在了長征路上,但他們的精神永存,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征創(chuàng)造了人類奇跡,長征精神將激勵我們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創(chuàng)造新的人類奇跡。
正如索爾茲伯里所說:"如果你想了解當代中國、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你就得回到長征這個關鍵年代中去。因為這個黨和紅軍是在經(jīng)歷了那一場嚴峻考驗之后成長壯大起來的。今天,這支力量又領導著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而這個進程具有世界意義。"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了解長征,想知道中國革命為什么能夠成功,想讓自己感動一回,就請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走進天橋演藝中心,來欣賞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們傾情奉獻的大型史詩歌劇《紅軍不怕遠征難》。我相信,這絕對是一次寶貴的靈魂洗禮,一次難得的視聽享受,一次給人以震撼、思考和啟迪的藝術之旅。
--國家一級編劇胡紹祥
導演的話
在我的經(jīng)歷中,讓我最難以忘懷的就是1990年初,有幸跟隨一位紅二方面軍的老戰(zhàn)士,重走了一次貴州境內(nèi)的長征路。在黔中深山里布滿鵝卵石的干河灘上,老將軍拄著一根手杖,一路蹣跚,一路絮語。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他太幸運了。這話聽了無數(shù)遍之后,我突然悟出了這句話中的深意。他之所以說自己幸運,是因為他還活著,而他的幸運,是無數(shù)戰(zhàn)友用他們的犧牲換來的,而戰(zhàn)友們之所以面對犧牲生命卻始終英勇無畏,是因為他們心中的理想,為了實現(xiàn)理想,敢于犧牲生命。于是在我腦海里一個概念逐漸清晰了,長征,就是一個為了實現(xiàn)革命理想,不惜犧牲寶貴生命,直到取得最后勝利的過程。當時我就在想,此生如果能有機會創(chuàng)作一部長征題材的作品,將是我一生的幸運。
這個機會終于來了。感謝中央歌劇院的領導,給了我執(zhí)導《紅軍不怕遠征難》這部歌劇的機會。這在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將是一次難忘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我想奉獻給觀眾的,就是通過舞臺上那一幕幕壯烈的、英勇的、默默的犧牲,謳歌先烈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偉大情懷,讓今天享受著長征勝利果實的孩子們了解,長征不僅僅是他們詞典里的一個詞匯,還是一種足以驚天地、泣鬼神、驅邪惡、轉乾坤的巨大精神力量。今天的中國需要這種力量,今天的人們需要這種力量,她能夠使我們抖擻精神,并肩攜手,繼承先烈們的遺志,實現(xiàn)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讓我感到幸運的,是有幸與《紅軍》劇組里這群國內(nèi)目前頂尖藝術家的合作。他們對紅軍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對藝術的摯愛,每時每刻都在深深打動著我。我期盼著通過我們的精誠合作,把《紅軍》這部劇打造成為一部動人心魄、感人肺腑、發(fā)人深思、引人入勝的藝術精品。我們一起努力!
--國家一級導演陳燕民
主要演員
王勇--劉怡然
苗花--阮余群、郭橙橙
陳龍湘--李爽、徐森
方瑤--王紅、牛莎莎
老郭--趙一巒、陳淼
李政委--宋灃潤、蘇雪冰
楊團長--高偉
鄧排長--尹海
老郭妻--苗原碧
藏族老阿媽--崔京海
彝族漢子--金川
石虎--賈令
石虎娘--楊麗
敵師長--王藝清
老鄉(xiāng)--崔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