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集》引入英劇模式,是一部獨角戲的集錦——分季推出,每季一個主題,包含兩部獨立的短劇,均采用獨角戲的形式。
“聲音”意指言論、表達、態度,“集”為雅集不同身份人物聲音之意。《聲音集》獨角戲的形式會銳化這個“聲音”,所謂先聲奪人,劇場表達回歸到最純粹的個體,化繁為簡,個體得以充分而自由地去表達觀點,傳達自己的聲音。《聲音集》既是一個表達的平臺,也是一個治愈的窗口。
《聲音集》第一季包含兩部風格迥異的獨角戲,講述當代人自己的心事。
*《一個無足輕重的男人》
《一個無足輕重的男人》描寫了生活重壓下的老好人馬唯一,因忙碌而迷失的他,在自己生日那天落荒而逃,卻在這次絕望的漫游中發現了重構自己生活的密碼。
*《一病解千愁》
《一病解千愁》:伍佳音因病進了醫院,也許身體的疾病讓她堅硬的心臟卸下了防御,她意外發現了一段自己早已遺忘的隱秘往事。一個傷口埋得很深的人,是如何又贏得了一次復原的契機?
【創作緣起】
在當代中國,我們有最多的事件,卻又極其缺少有效的表達。新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熱點事件能在短期引發廣泛討論,但一周后就會因新事件的覆蓋而被人們遺忘。我們既需要快捷的表達手段,又亟缺有留存價值的深度剖解。短小精悍的《聲音集》恰恰能達到這兩點,戲劇的制作周期本就比電影電視短,而獨角戲《聲音集》因演員數量、劇作、場景等硬件的簡小,更能夠壓縮制作時間,最快速地回應時代熱點;另外,《聲音集》對藝術和美學的追求保證了作品的質量,也規避了無病呻吟的泛泛而談,可供后世留存品評。
對個體而言,這個時代貌似人人個性獨立,但現實卻是普遍的壓抑和從眾心理作祟,“失語”成了一種普遍現象,最真實的內心世界卻也許無法在現實中自由展現,但藝術也許是一種絕妙的途徑——我們亟需在劇場的表達中讓壓抑的人性得以釋放,讓被忽視的聲音得以重現。《聲音集》便誕生于此。通過《聲音集》系列,為戲劇找到一種自由的表達,也為生活找到一個舒解的通道。
【亮點】
系列劇——包羅萬象,豐富多彩。這種獨特的戲劇形式,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首創。放眼全世界的劇場界,亦是獨特。
速寫戲劇——緊隨社會熱點,速度決定力度。《聲音集》具有第一時間的時效性,將目光瞄準生活里那些敏感而有迫切需求的領域,保持一種和當下人的即時對話姿態。
直接——《聲音集》在形式上采取極簡主義風格,而它的表達方式更是以“直接”為特色,不隱藏,不晦澀,不設懸念,開門見山,可謂是前所未有。
表演實驗——模糊演員與角色之間的界限,讓演員在舞臺上生活。
自由——不同的演出者參與,會帶來不同的主題和表達方式,創作者也不局限于戲劇工作者,可以是任何人。
治愈——《聲音集》真實而細膩的表達方式,為心靈找到一個最詩意而安全的出口。
【導演/編導/策劃】
尚壘,劇作家、戲劇導演。200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2012年入選“田沁鑫?新寫作計劃”,赴英國參加蘇格蘭國家劇院駐地交流,并于同年創建尚壘戲劇工作室。2014年入選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主要戲劇作品有《哈姆雷特奏鳴曲》、《沒有表情的人》、《病室中的尤利西斯》、《愛的條件式》、《中間狀態的人》、《聲音集》等。近年來,他一直孜孜于“新文本戲劇(New Text Drama)”的創作,力圖找到戲劇和當下生活的聯接點,同時尋求文本與表演、舞臺語匯的有機融合,在劇場里講一個好故事,力圖做出現代的、當下質感的表達。
【主創團隊】
編劇、導演、舞美設計:尚壘
文學顧問:郭峰
燈光設計:劉釗
影像支持:劉漢祥
視覺設計:王江
宣傳統籌:謝雱
導演助理:滕昊
演員:陶桃 尚壘
出品:飛鳥戲劇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