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陌生的男女K和S在當晚的最后一班地鐵相遇,因相互妨礙而陷入一場糾紛。S意外發現他們竟是同一小區的鄰居,而K則在社交網絡上長期關注她。兩人關系發生了奇妙的變化。
K得了一種怪病,失去了笑的能力,自嘲是沒有表情的人。因為下個月的一個重要事件,他需要盡快恢復自己的表情能力。今晚他要去見一個能幫他的人,但卻被這場偶遇延宕了行程。他還能否找回自己的表情?和S又將如何收場?一個焦灼的迷局正在夜色下悄然展開。
2014年10月18日,《沒有表情的人》首演于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青年藝術創想周,在上海戲劇學院東排劇場演出4場,受到各方關注和好評。11月在北京蓬蒿劇場演出10場,觀眾反響強烈,引發各界熱議。
觀眾評論
這部戲需要相信它的人,“沒有表情”看上去是一種極端的體驗,但生活中你所體會過的,其實比這還更錯綜極端又無可辯駁。也許不是去懷疑或辯證你在這劇場里所看到的,那就是你飛沙走石般的生命細節中,你時常感受到卻沒有正視的細密而又無從躲避的痛癢,在這部戲里,它們不再是圍困在你體內的暗流,而是躍在你的眼前,可以觀看。當相信了人會喪失表情,就像相信很多事情一樣,并真實的跟隨那種感受,一種相似的感覺再次被調動,這一次你們有了正面的沖撞:沮喪、無力、對自身的厭棄,和無從談起的安全感,因為當你還有你的表情,即便你并不想說話,如果你愿意起碼還可以表達你的善意。但想想還能控制表情的我們也一樣陷入表達的泥沼,我們擁有太多表達的方法和途徑,卻在表達中,我們也都多少體會過了什么是無力、扭曲、錯位和彼此傷害,在通往理解的過程中又多少次是把自己反推入更深重的孤獨里去。這種對于表達的悲觀是一種遠見,動人也就在于你知道并認定了以上的一切,卻還是想好好地走這一段路,路上也還是會動感情。
——子夜
尚壘新作《沒有表情的人》講述的是一個丟失和找回表情的故事,雖然表情看似是個私人化的小題目,可它卻提出了這個時代的大問題:為什么今天的大都市有那么多人沒有表情?這幾十年來的社會變化究竟意味著什么?是否有可能改變這樣一種狀態?如果是,文學、記憶、自然、精神病醫生抑或是愛情,誰又能做得了這個時代的醫治者?
《沒有表情的人》嘗試用一個美麗的愛情作為治療方案。面對K的冷酷無情,劇中的S天真純又認真執著,她無意中充當了K的心理醫生,一步步引導K說出了自己的故事,又最終成為了K的維納斯,把這個冰冷的故事引向了愛與美的結局。
無論你是否相信愛情有如此偉大的力量,是否認為尚壘又拿出了那個俗套的藥方,你都會忍不住在走出劇場時思考些什么,因為一部好作品的力量往往在于提出而非回答問題,有時它笨拙的回答方式反而體現了其問題的尖銳和深刻。最終,他會邀請你與他一起思考,不僅在劇場中,也在你走出劇場后。
——秦蘭珺
藝人團體介紹
主創團隊
編劇:尚壘
導演:尚壘
燈光設計:艾子清
服裝/化妝設計:尹昕
導演助理:滕昊
舞臺監督:特特
演員:韓文亮 鐘思媛
*具體信息以現場演出為準
導演/編劇簡介
尚壘是當代中國極具創造力的青年劇作家、導演。200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迄今創作有《聲音集》,《弄假成真》、《生日宴會》、《病室中的尤利西斯》、《愛的條件式》、《沒有表情的人》、《哈姆雷特奏鳴曲》等多部戲劇作品。
尚壘的戲劇創作受到中英兩國戲劇界的關注。著名戲劇人王翔先生認為尚壘開創了中國當代“有表達的戲劇”的新傳統。愛丁堡特拉弗斯(Traverse)劇院前文學管理、英國編劇Poet認為他的文字有種難以言說的奇妙魅力,迷幻而真實,她概括為戲劇中的魔幻現實主義。
尚壘的導演技術師法名家,自成一體,深受林兆華、彼得?布魯克等人的影響,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他推崇自然、真實的表演,又強調表演的層次感和色彩度。他主張靈活運用有限的舞臺空間,將多種手法的舞臺調度集于一體,形成舞臺的動態空間,靈動多變,意境迭出。他的想法是和最好的演員一起工作,創造現代的、新的舞臺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