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成語的發生地在安徽望江。原創黃梅戲《不越雷池》寫的是安徽人安徽事。
沈鎬,字師昌,號新周,出生于明清鼎革年代(1649—1726),今安徽省望江縣沈沖鄉嘉濱老屋人。47歲時以博學鴻儒而贏得進士功名,48歲曾出任四川省屏山縣知縣。
第二屆國家大劇院黃梅戲藝術周: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黃梅戲《不越雷池》
黃梅戲《不越雷池》通過對康熙六十年的安徽雷池人沈鎬與夫人麗娘人生命運的描述,刻畫了這對老夫少妻二十年追求清廉自律,不論身處何地,也不論順境逆境,始終堅守為官為人之道,從不越雷池一步,恪守著“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人生信條,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碰得鼻青臉腫,發出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青天尚可越,做清官比蜀道更要難萬分”的感嘆。在感嘆之后,夫婦二人不改初衷,終留得清白在人間,美名世代傳。
第二屆國家大劇院黃梅戲藝術周: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黃梅戲《不越雷池》
主創
編劇:王曉馬
導演:李建平
作曲:徐代泉
配器:董潤懷
舞美設計:涂俊
燈光設計:張順昌
服裝造型設計:俞儉
形體設計:張磊 周愛寶
午臺視頻設計:楊 毅
主演
沈鎬:余?順(國家一級演員)
麗娘:趙媛媛(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獎獲得者)
沈母:吳鳳霞(國家二級演員)
俊兒:張小威(國家二級演員)
欽差:姚恩田(國家二級演員)
班頭:楊奇勇(國家二級演員)
屏山惡勢力趙、錢、孫、李:沈良學、張立、汪小鐸、袁偉
*具體信息以現場演出為準
演出團體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
近200年來,黃梅戲藝術從草臺登上舞臺,從民間小戲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大戲。新中國成立以后,黃梅戲得以迅速發展,風靡大江南北,唱遍長城內外,成為安徽文化藝術中最響亮的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劇種,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藝術奇葩。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在國內外常年演出《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等優秀傳統劇目,以及根據民間傳說和中外古典名著改編的《墻頭馬上》、《孟姜女》、《梁祝》、《紅樓夢》、《長恨歌》、《無事生非》等劇目,用黃梅戲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神韻;近年來創作推出的《風塵女畫家》、《風雨麗人行》、《木瓜上市》、《雷雨》、《霸王別姬》、《逆火》、《徽商胡雪巖》等新劇目,適應了時代和人民群眾審美的提升和變化,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充分證了明黃梅戲藝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面向觀眾、走向市場的過程中,一批劇目在國家級重要賽事上頻頻獲獎。《雷雨》榮獲“2007-2008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長恨歌》榮獲“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文華新劇目獎、《逆火》參加“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榮獲演出二等獎、《風雨麗人行》榮獲“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獎等。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人才濟濟,薪火相傳,改革創新,管理先進,影響廣泛,碩果累累,在黃梅戲進一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中挑大梁,是傳承和發展黃梅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頭,并將在全省文化事業發展,打造精品,服務時代中作出新的貢獻。
TAGS: 黃梅戲《不越雷池》門票 黃梅戲《不越雷池》 黃梅戲《不越雷池》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