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汗水代替血用身體說故事
《史記》記載"下宮之難":晉景公三年,晉國大夫趙盾世族被屠岸賈陷害滅門,家族三百多人全部被殺。只有其子趙朔的夫人莊姬逃入宮中幸免于難,并于宮中誕下遺腹子"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成為了一段家喻戶曉的傳說,第一部被翻譯成歐洲語言的中國戲劇。但不同版本眾說紛揉,還有真相嗎?《孤兒2.0》取材自《趙氏孤兒》,沒有布景道具和華麗服裝,只有一群來自國內不同城市和香港的演員。單純用身體說故事,用汗水代替血。
觀演評論
哪怕你熟悉《趙氏孤兒》,這部戲也值得再進劇場一次。--好戲網評論
希望這部作品可以在之后有機會繼續在全國巡演。在視覺和心靈上,都獲得了一次不小的震撼。--評論人楊小亂(劇場摩天輪)
《孤兒》值得讓更多人看到的好戲!--南昌記者王津
一部讓人感受到靈魂在演繹的戲!--烏鎮觀眾
《孤兒》是我在戲劇節看過最好看的戲!沒有之一!--烏鎮觀眾
能看到這麼棒的作品是我們的福氣。--邢亮(香港著名舞蹈家及編舞家)
香港新劇團很多,但綠葉劇團有自己的特色。創作上的可能性愈多,藝術的發展空間則愈大。--鄧樹榮(香港著名劇場導演,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藝術總監)
身體純粹的多變的表達,詩意又有力,把我溶化了。非常感動。--香港觀眾
《孤兒》是對經久不衰的戲劇題材《趙氏孤兒》的另一番精彩演繹,用肢體劇的形式來演繹。是目前看到的幾部肢體劇中最通俗易懂、表現力最強的!--寬度網評論
同樣都是肢體劇,如何在其中脫穎而出?《孤兒》給出了答案。--寬度網評論
導演的話
2010年,我在巴黎,剛畢業離開法國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受了西方的文化沖擊,心頭涌著一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饑渴。便找了五個班上來自不同國籍的同學,來試試編作一個中國經典。最后選擇了《趙氏孤兒》,我們根據京劇的版本,以西方身段探索東方的文化。我們《孤兒》走過巴黎的小劇場和街頭、意大利小鎮雷焦洛過百年的劇場和克羅地亞普拉的小斗獸場。我記得特別深刻的那次,一位七十多歲的法國老太太看完演出后雀躍地走過來,對我說:"你一定要堅持-你讓我想起我年輕的夢想。"
沉淀四年后,我選擇再次以《趙氏孤兒》為題材,與一群國內和香港的演員創作《孤兒2.0》-希望應用西方的訓練方法加上當代劇場的呈現,再說一次這個中國的傳統故事。
我們這群人來自中國和香港不同城市,雖然大家都在中國的版圖里,但在成長過程、環境和背景都非常不同。我一直期待這種文化沖擊,2014年夏天我們在北京的一個簡陋的倉庫待了一個多月,一齊生活、訓練和創作,親身了解北京的人和事。《孤兒2.0》首演之后,我跟他們說:"我們會盡力把你們帶來香港,親身看看。"這句話一直在我心底,期待它能實現。2015年春天,我們兌現了這個承諾。
這不只是一個演出,而是一次挑戰和探索的旅程。我們互相許下承諾,不謀而合,感覺有點像七俠五義,每一位小伙子都從不同時空相遇,確定共同目標,并肩而行。我們沒有華麗的服裝和布景。只有堅持、汗水和熱血的心。希望《孤兒》繼續吸收不同地方的養份,繼續成長。
創作團隊
創作及導演:黃俊達
監制:李宛虹
燈光設計:鐘寶儀
音樂設計:馮展龍
服裝設計:鄭文榮
創作演員:孫志鴻、王堯、李騰飛、賴章亮、廖書藝
綠葉劇團Théatre de la Feuille
2010年于法國巴黎成立,現以香港為創作基地。綠葉劇團的創作演員來自不同背景,由劇團提供有系統及持續的訓練,遂發展成具身體表演力和創作力的團隊。劇團以揉合西方賈克·樂寇及東方傳統藝術訓練為基礎,創作多元化并適合巡演的作品,曾受邀于法國、意大利、克羅地亞等不同城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