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宓多里
宓多里1971年生于日本大阪,從小跟隨母親后藤杏子學習小提琴。1982年祖賓·梅塔聽到了她的演奏,隨后邀請她參加了紐約愛樂樂團傳統新年除夕的演出,這場首演成就了她的傳奇和隨后的音樂生涯,現場的觀眾們起座歡呼,當時的她只有11歲。宓多里現居洛杉磯。她的琴是一把1734年的瓜奈利"前胡博曼"。她用的三把琴弓,兩把由多米尼克o裴卡特制作,一把由保羅o西弗里德制作。
宓多里如今已是世界知名演奏家、教育家、團體活動家。為表彰她在三個完全不同領域做出的貢獻,2012年世界經濟論壇授予她授予榮譽"水晶獎"、她還入選美國藝術科學院、獲得耶魯大學音樂榮譽博士。2007年,聯合國任命宓多里為和平大使。在過去的歲月里,宓多里用自己的行動為年輕藝術家樹立了一個全新榜樣,告訴他們身為音樂家的同時如何用音樂的力量改變生活。
小提琴 - 丹尼爾·弗洛肖
丹尼爾·弗洛肖生于奧地利維也納。在完成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學習后,他跟隨教母迪蕾和川崎求學于紐約朱麗婭音樂學院。他是"威廉·培謝科獎學金"和"扶輪社獎學金"獲得者。后來他又在阿斯彭音樂節參加祖克曼、斯文森的大師課。1998年起,弗洛肖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奏員,2005年成為樂團里的第一小提琴。
中提琴 - 格哈德·馬施納
格哈德·馬施納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他在6歲那年跟隨格雷特·比德爾曼學習小提琴。1992-1994年,他師從艾娜·斯坦貝格,1994-1995年,師從樹里·珀拉茨切克,后來參加了第一小提琴手艾佛烈·史塔爾(1938-2000)的課程,繼而與史塔爾的助手、格拉茨音樂學院的Hubert Kroisamer一同工作。在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指揮艾佛烈·史塔爾離世后不久,格哈德·馬施納轉而專攻中提琴,他最開始跟隨中提琴首席約瑟夫·史塔爾(1935-2000)學習,2004年后師從維也納音樂及表演藝術大學的漢斯·彼得·歐森霍弗。2007年,他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之一,并在同年成為中提琴音部的領隊。
大提琴-波恩哈德·海登伯格
波恩哈德·海登伯格是薩爾茲堡著名小提琴家威爾弗里德·海登伯格家兄弟中最小的一位。他的音樂生涯的發展得益于大提琴家兼指揮家海因里希·席夫。最后他在大衛·格林加斯、扎拉·納爾索瓦、佩倫涅的指導下完成學業。海登伯格曾獲得第二屆柴可夫斯基大賽青年組的銀獎;1998年在奧斯陸,他獲得了國際青年音樂家大賽的一等獎。2006年起他成為日本神戶音樂節的音樂總監。2011年通過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試演后被錄取,于2014年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音樂家。
中提琴 -尹諾肯迪·格拉布科
格拉布科出生于白俄羅斯的一個音樂世家,跟隨父母學習小提琴。1992年他在圣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施朵普切夫和巴什梅學習。1995年來到維也納,師從維也納愛樂樂團前首席中提琴家約瑟夫·斯塔。2000年,格拉布科在意大利齊基雅納音樂學院"榮譽學位",在羅馬獲得過瓦倫蒂諾·布奇大賽獎項。2002年,他通過面試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任職中提琴手。
大提琴 - 拉斐爾·弗里德
弗里德生于奧地利維也納。1968年起隨理查德·馬什卡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并以杰出成績畢業。隨后去日內瓦跟隨富尼埃、在柏林卡拉揚音樂學院跟隨芬克學習。1973年他獲得奧地利青年音樂家大獎的第一名,1979年在日內瓦國際大賽獲得銅獎。1990年起他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樂手,1993年進入維也納愛樂樂團,1996年成為樂團大提琴首席。
節目單
節目曲目單
- Schubert: String Quintet in C , Op. 16, D. 956
舒伯特C大調弦樂五重奏 Op.6,D.956
-中場休息-
- Brahms: String Sextet in G, No. 2, Op. 36
勃拉姆斯 G大調第二號弦樂六重奏 Op.36
*曲目以現場演出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