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的一段為中國人所熟知的歷史,是那樣的驚心動魄。鉅鹿之役、鴻門之宴、鴻溝協定、垓下之圍、舞劍別姬、烏江自刎……文藝家們歷來詠嘆不絕。西楚霸王項羽,學術界、戲曲舞臺或是民間,都記住了他的粗莽勇武、簡單而缺少謀略。
《霸王歌行》中的項羽卻是一個具有詩人氣質的人,他天真任性爽直磊落,他鄙視貪生怕死,鄙視陰謀詭計,他崇尚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崇尚祖父項燕那種坦蕩悲壯的生命終結。
他決意要殺劉邦并非是與他爭奪地盤的需要,他從內心深處瞧不起這個市井無賴。可已經閃露寒光的青鋒劍最終還是插回了劍鞘,只是由于那一剎那,亞父范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如此,光明正大的較量變成了鼠竊狗偷的陰謀!一個一生追求坦蕩的人如何能容忍陰謀?歷史證明,這一插劍入鞘鑄成了大錯。而在歷史的緊要關頭,項羽把人格看更重要。
項羽的理想中的生命狀態是與自己深愛的女人一馬雙跨,逍遙于山水之間。虞姬說“這個世界不好,是因為總有人要用刀說話”。項羽記住了,因為這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不用刀說話,用人格的魅力和高尚。這樣,他們的相愛,他們的生死與共,便矢志不渝。
楚歌陣陣,悲壯悠揚,仿佛自天而降。“漢兵已掠地”,將項羽逼到了烏江邊上。都聽得京劇里虞姬唱“大王意氣盡”,而真正的虞姬,對項羽,既不埋怨也不惋惜,她深深地理解他,平靜如水,拔劍自刎。作為項羽的女人,她和項羽一樣,不為其他,只要給自己一個交待。
歷史竟成了這樣,項羽似乎明白了,“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這便是《霸王歌行》中的項羽,這便是《霸王歌行》中仰天長歌詩人。
TAGS: 霸王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