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介紹
生與死是人類永恒的話題:突如其來的巨大厄運,固然會將人類命運的渺小、偶然和荒謬暴露無遺,但也會在不經意間讓人性的偉岸與尊嚴迸射出耀目光輝。今晚,重歸國家大劇院的法比奧·路易斯大師將攜手打擊樂家李飚先生,通過兩部完全不同時代的作品,帶我們去探索生死之間的天地回聲。
中國作曲家郭文景寫于2008年的《山之祭》是為打擊樂與交響樂團而作的協奏曲,也是作曲家在目睹四川汶川大地震悲劇后有感而發的滴血之作。作為當今世界最成功的打擊樂獨奏家之一,李飚不僅是這部作品的首演者,也在近十年把它帶到了許多國家,讓人們通過音樂感知到了汶川人在那場災難中的苦難經歷。如同十八般武器的各種打擊樂器,在李飚出神入化的擊錘之下,有時忽作泣鬼神的天崩地裂,有時化為繞指柔的綿長思念。曾經孕育滋養人類的大山,隨著瞬息萬變的自然氣象,能在瞬息間傾覆世間所有的美好,也能在倏然間回復表面的平靜。而我們作為生者,卻注定只能繼續面對這些高聳威嚴的大山,既要去敬畏它們,又要去征服它們。
馬勒(1860-1911)也對大自然有著深刻的敬畏。對這位宣稱“交響樂必須形同一個世界,它必須容納世間所有一切”的作曲家而言,大自然當然是他腦海中那個“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似乎是人世間太多要緊事物的背景與源泉:從快樂到苦難,從智慧到欲望,從生之源頭,到死之歸宿。由此,大自然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他音樂靈感的關鍵源泉:從他在第一交響曲中如同初春雪融和萬物蘇醒的開頭,到第三交響曲中人類與自然界萬物生靈的交融歡愉,到第七交響曲中深沉夜幕中的危機四伏與無限遐思。寫于1899到1901年間的第四交響曲,堪稱馬勒作品中風格最為溫暖、樂觀與精致的一部,也是他在本打算用于第三交響曲的《天國的生活》的基礎上寫就的作品。如果說第三交響曲是馬勒縱貫自然、宗教與人性維度的自然觀的恢弘表達,那么第四交響曲則多少是他關于大自然無限美好的細致刻畫,而該作中的“天國”形象或許也正基于他心中的自然之美。生命消逝后的世界,常常是令人生畏的話題,但宗教對天國的美好描述還是為人們留下了慰藉的力量。第四交響曲如同超升到極樂凈土的一程旅途,在第二樂章中,我們甚至看到一個笨拙而滑稽的死神形象,而死亡則似乎將以友善的面貌引領人們走入天國,人生諸事尚且平順的馬勒對死亡的調侃與戲弄也在此可見一斑。其實,從人類誕生于世界上的那一刻起,我們對生死話題的追問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而對往生美好的追憶和對天國樂土的想象,終將讓我們在永恒的平靜中得到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