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故事從2004年6月1日豫劇大師常香玉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彌留之際回望一生寫起。她看到——
一個叫張妙齡的小女孩兒,因為喜愛唱戲竟被族人逐出家祠,從此改名叫常香玉。開始了流離失所的演藝生涯,于是小小的舞臺,成了她心靈的家園。年復一年,小小的常香玉長大了,艱苦的磨礪使她成為名蓋一方的豫劇皇后,同時,在那些達官貴人、老爺太太的眼里,所謂的“豫劇皇后”依然還是一個可以隨意凌辱的戲子。就在常香玉對于這個世界幾乎就要絕望的時候,解放軍救了戲班,一聲“同志”的呼喚,讓常香玉終于有了做人的尊嚴,也終于感受到了人生的溫暖。常香玉把對黨的感激化作歌聲,把歌聲當作殺敵的武器,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到了戰斗前線。即使“文革”時期,常香玉被趕下了舞臺,被剝奪了唱戲的權力,是觀眾的情意,讓她再次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
2004年新年前夕,病重的常香玉不顧醫生的勸阻,堅持要到北京工地為河南民工慰問演出。她迎著風雪,鬢插紅花,幾段戲曲,竟成千古絕唱。常香玉終于實現了用歌聲報答觀眾,活一天就要唱一天的諾言。回望八十一年的心路歷程,該做的她都做了,該有的她都有了。常香玉在她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簇擁下,告別了我們,走向了天國!
演出人員
領銜主演:王惠
主演:
常香玉:王惠(老年)、張慧(青年、中年)
陳憲章:李斌
演出團體
河南豫劇院一團
河南豫劇院一團前身為人民藝術家、豫劇大師常香玉創辦的“香玉劇社”(創立于1948年),成立之初,豫劇名家云集,當時的一團不僅有常香玉等著名表演藝術家,同時還擁有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創作人員,優秀劇目《花木蘭》于1956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戲曲電影,全國發行放映,《拷紅》、《斷橋》、《大祭樁》等保留劇目多次參加匯演并獲得大獎,成為一團優秀經典傳統保留劇目。建團至今,常香玉倡導的“戲比天大、德藝雙馨”精神激勵鼓舞著一團的前進發展,優秀傳統劇目《五世請纓》、《花木蘭》、《三娘教子》等久演不衰,新編歷史劇《千古英風》、《孝莊皇后》、《魏敬夫人》等異彩紛呈,現代劇《常香玉》、《丹水情深》、《家園》等廣受贊譽,多人榮獲“文華表演獎”、“梅花獎”,一大批優秀青年演員競相爭妍。近年來,更是在全國重大賽事中屢創佳績,成為文化部確定的首批“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常香玉》榮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第一名,《丹水情深》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囊括創作金獎等9項大獎,新編歷史劇《魏敬夫人》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資助劇目”、“第四屆全國地方戲(南北片)優秀劇目”,榮獲第三屆中國豫劇節優秀劇目第一名和十三屆河南省戲劇大賽文華大獎戲曲第一名的佳績,于2016年被拍攝成戲曲藝術電影,目前正在全國發行放映。反映中原兒女為支持修建南水北調工程做出無私奉獻的移民題材現代戲《家園》,晉京演出及在工程沿線巡演反響強烈。最新創排的新編廉政歷史劇《張伯行》作為由河南省紀委主抓的“廉政文化三部曲”壓軸之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廣受好評,作為河南省優秀廉政劇目巡演活動的首推劇目,正在全省開展巡回演出,深受歡迎。這些成績的取得,進一步提升了豫劇在全國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極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