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喜》
“身體是一襲神圣的衣裝。”——瑪莎·葛蘭姆
編舞:瑪莎·葛蘭姆
新版重構:維爾日妮·梅賽納
服裝設計:瑪莎·葛蘭姆
音樂:萊曼·恩格爾
重構版音樂:拉蒙·烏梅特
燈光設計:尼克·洪
一般認為,《狂喜》(1933年)是葛蘭姆的第37部舞蹈作品。在1980年的一次采訪中,葛蘭姆曾提及舞蹈的創作靈感源自某天發掘出的一個猛然頂胯的動作,由此,她探索出一套蘊藏著深刻意義的“扭曲動作”。葛蘭姆總結說:“在創作《狂喜》之前,我一直采用更加靜態的形式,試圖找到富有儀式感的身體運行狀態。”在對這部獨舞作品原始版本所留存的零散資料進行了研究之后,維爾日妮·梅賽納對《狂喜》進行了重新構思和再創作。
維爾日妮·梅賽納是瑪莎·葛蘭姆舞團的前首席舞者,2007年至2015年間擔任瑪莎·葛蘭姆舞蹈學校校長。她曾執導過多部葛蘭姆芭蕾舞作品,并在多個國際會議中傳授“葛蘭姆舞蹈技法”;由她本人編創的舞蹈作品在美國、新加坡、意大利和日本等國家進行了演出。2017年,梅賽納恢復并改編了本已遺失的瑪莎·葛蘭姆獨舞作品——首演于1933年的《狂喜》。
《黑暗牧場組曲》
編舞/服裝設計:瑪莎·葛蘭姆
改編:珍妮特·艾爾伯
作曲:卡洛斯·查韋斯
燈光設計:尼克·洪
《黑暗牧場組曲》(1946年)是《黑暗牧場》的精選集。《黑暗牧場》由瑪莎·葛蘭姆創編,1946年1月23日在紐約普利茅斯劇院首演。新版《組曲》創作于2016年,旨在對瑪莎·葛蘭姆在《黑暗牧場》中為舞者們創作的非凡舞蹈進行集中展示。齊舞和對舞被公認為葛蘭姆最具建構性、儀式性和深刻性的創造,其靈感源于葛蘭姆對美國西南和墨西哥兩地原住民所沿襲的儀式的鐘愛。墨西哥作曲家卡洛斯·查韋斯為葛蘭姆譜寫出了廣袤宏大的音樂,舞者們則通過足部和身體的其他部分制造出打擊音效與音樂相應和。在創作筆記中,葛蘭姆寫到:“在永無止境的探索和冒險之旅中,神秘總是相伴相隨。《黑暗牧場》是對這些神秘事物的重現。”這部作品是對人生旅程的抽象表達,是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不斷探索,是葛蘭姆作為二十世紀中期現代主義領軍人物的力證。
《迷宮》
舞蹈設計:瑪莎·葛蘭姆
編曲:吉安·卡洛·梅諾蒂
燈光設計:勞倫·利布雷蒂
服裝設計:瑪麗亞·加西亞
《迷宮》首演于1947年,由吉安·卡洛·梅諾蒂擔綱作曲,野口勇擔任舞臺設計,瑪莎·葛蘭姆領銜主演。這一雙人舞作品的靈感多多少少來源于忒修斯勇闖迷宮,對抗半人半獸的怪物彌諾陶洛斯的神話故事。瑪莎·葛蘭姆從阿里阿德涅的視角重新講述了這個故事——阿里阿德涅潛入迷宮,征服了彌諾陶洛斯。《迷宮》當前的版本是為了應對颶風桑迪給原版舞美和服裝所造成的破壞而重新制作的。本版制作特意刪除了經典版本中的一些要素,使我們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舞蹈本身戲劇性的身體旅程之上。
《悲愴變奏曲》
編舞:布拉瑞揚·帕格勒法、阿斯祖爾·巴頓、拉里·凱格溫
作曲:古斯塔夫·馬勒、喬治·克拉姆、弗雷德里克·肖邦
燈光設計:貝弗利·埃蒙斯
構思:珍妮特·艾爾伯
《悲慟變奏曲》創作的初衷是為了紀念“9·11事件”,于2007年9月11日首演。這部作品以瑪莎·葛蘭姆拍攝于20世紀40年代初的一部影片開場。影片中,我們可以欣賞到葛蘭姆的曼妙舞姿,時至今日,這支獨舞已成經典。。《悲愴變奏曲》則是特定創作條件下的產物——每位編舞須根據自己對葛蘭姆影片的解讀,自主創作出編舞設計圖。他們還要遵守以下要求:在10小時內完成排練;在配樂方面,選用版權為公有的音樂作品,或者采用無音樂的靜默形式;搭配基本必需的服裝和燈光設計。《悲愴變奏曲》最初只計劃演出一場,但由于觀眾反響熱烈,該作品便成為瑪莎·葛蘭姆舞團的永久劇目。
《森林》
編舞:蓬圖斯·利德貝里
音樂:歐文·法恩
服裝:里德·巴特爾姆、哈麗雅特·鄭
面具圖案:溫特克羅夫特設計
燈光:尼克·洪
《森林》(2016年)的出發點不是某一概念,而是歐文·法恩的音樂。在音樂中,編舞蓬圖斯·利德貝里聽到了結構以及潛在的意象:森林、月光、以及漫游的生靈。蓬圖斯·利德貝里希望二者能夠形成互動。所以選擇將舞蹈動作重新排列,并進行重復,從而打破作品的線性發展,賦予其循環的特質。蓬圖斯·利德貝里也經常從舞者那里汲取靈感和動力,《森林》正是主創與舞團舞者共同創作的結晶。正如蓬圖斯·利德貝里在許多其他作品所表達的一樣,個體是與群體的對立面——孤立在外的個體尋求著與他人建立聯系的途徑,但同時又與群體分道而行,保持著自己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