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家名段2011新年大型演唱會
演出時間: 2011年01月01日 19:30
演出地點: 中山音樂堂
演出票價: 80 120 180 380 580 880元
演員名單:李光、沈健瑾、李崇善、李紅梅、呂慧敏、黃炳強、杜鵬、王蓉蓉等
操琴:費玉明 司鼓:張景霖
李紅梅 《詩文會》 選段“喜盈盈”
《狀元媒》 選段“自那日”
李光 、 沈建謹 《白毛女》 選段“紅頭繩”
沈建謹 《楊門女將》 選段“進壽堂”
呂慧敏 《紅娘》 選段“小姐、小姐多風采”
《賣水》 十一臘月梅花彩
黃炳強 《空城計》 選段“我正在城樓觀山景”
《三家店》 選段“將身兒來至在大街口 ”
李光
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京劇院一級演員。曾榮獲文化部第二屆“文華優秀表演獎”、中國戲劇第三屆“梅花獎”、首都中年青京劇演員“振興杯”電視大獎賽“最佳演員”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終身津貼。 李光1941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受家庭熏陶,九歲正式登臺和父親李宗義(著名高派須生)同臺演出由田漢編劇的《江漢漁歌》。在中國京劇院,他是創排新劇目最多的主要演員之一,同時在對外文化交流上,為中國京劇藝術面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沈健瑾
旦角,國家一級演員。1956年入中國戲曲學校,攻花旦兼習青衣,師從茍慧生、趙桐珊、程玉菁、于玉蘅、雪艷琴、荀令香等。1965年畢業,分入山東省京劇團。曾主演《五岔口》、《紅嫂》等劇,在《奇襲白虎團》中扮演崔大嫂,頗得好評。1973年調到中國京劇院,任三團主演。 1988年主演折子戲專場:《楊門女將》、《探谷》、《鬼怨》、《百花贈劍》、《辛安驛》,榮獲第六屆戲劇“梅花獎”。扮相清麗,嗓音甜潤,文武兼長,擅演劇目有《楊門女將》、《百花贈劍》、《貴妃醉酒》、《辛安驛》、《賣水》、《斷橋》、《李慧娘》、《春草闖堂》及現代劇目《紅燈照》、《杜鵑山》等。
李紅梅
自幼受家庭熏陶愛好文藝。1985年考入錦州戲曲 學校,主攻花旦、刀馬旦。師從趙玉俠、侯素芹等老師,學習了《金玉奴》、《花田錯》、《天女散花》、《大破天門陣》等劇目。1990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插班進入表演85班,師從荀令香、艾美君、蔡英蓮等老師,所學劇目有《玉堂春》、《秦香蓮》、《大?探?二》、《呂布與貂蟬》、《魚藻宮》、《紅樓二尤》。1992年畢業分配到中國京劇院青年團,得到姜鳳山、李慧芳、楊春霞、馬小曼、李維康、孫婉華等名師指點。經常上演劇目《貴妃醉酒》、《蝶戀花》、《鳳還巢》、《宇宙鋒》、《寶蓮燈》、《杜鵑山》、《秦香蓮》、《紅鬃烈馬》等。還排演了《北國紅姑娘》(現代戲)、《承天太后》等新劇目,分別榮獲文化部表演獎和"五個一"希望工程精神文明建設獎;1996年榮獲文化部"優秀青年"榮譽稱號.2004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第四屆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多次隨團出國訪問,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得到觀眾好評.
呂慧敏
國家一級演員,工花旦、花衫,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第三屆優秀京劇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現為中國京劇院二團主演。在校期間,受教于張正芳、陳國為、呂兆芳、沈世華、艾美君、閆桂祥、趙乃華、劉琪、李金鴻、王小蓉、于玉蘅、劉長瑜、宋長榮等名師。1994年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為師。先后榮獲第一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熒屏獎”;全國首屆昆曲大賽“優秀表演獎”;1996年參加中國京劇院重點劇目《北國紅菇娘》(飾演王惠民)創作演出,獲文化部新劇目匯演個人“優秀表演獎”及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001年榮獲中央電視臺“哈藥六杯”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優秀表演獎”。多次代表劇院出訪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瑞士、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受到當地觀眾的歡迎和好評。
李崇善
為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老生。1952年考入北京私立藝培戲曲學校(后名北京市戲曲學校),在校期間得到余派老生王少樓和陳少五、孟小如等的精心傳授,學習了《大探二》、《失空斬》、《四郎探母》等四十余出傳統戲。他勤奮好學,常得老師的個別教練,功底扎實而全面,戲路較寬。1959年畢業分配至梅蘭芳京劇團,與梅葆玖、梅葆玥、李玉芙等合作演出。1960年調到北京市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與李玉芙、張學津、馬永安等合作演出長達九年,在此期間曾得到李盛藻的親授。1962年拜譚富英為師,學習了《定軍山》、《賣馬》、《碰碑》、《桑園寄子》和排演了《將相和》、《失空斬》等譚派名劇,并得到余派琴師王瑞芝的傳授,學習了《搜孤救孤》等戲。1969年調上海京劇團《智取威虎山》劇組,擔任參謀長少劍波B角。1975年在現代京劇《磐石灣》中扮演一號人物陸長海,該劇于1976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成了彩色戲曲片。1977年6月調回北京京劇團,排演了"文革"后最早演出的古代戲《逼上梁山》,飾林沖,在恢復傳統戲的演出中,起了帶頭作用。1981年排演了馬少波于1963年創作的新編歷史劇《正氣歌》,飾文天祥,該劇于1984年拍成戲曲電視連續劇。1993年出任北京京劇院三團團長兼第一主演。他嗓音明亮,音域寬廣,韻味純正,演唱高亢挺拔,重在唱情,表演細膩,富于激情。師承譚派,繼承余派,又博采眾長,兼收并蓄,與自身條件結合加以融會貫通,演出劇目時不拘于某個流派,而是以創造人物、表現人物思想情感為目的,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王蓉蓉
女,1961年4月18日出生,祖籍遼寧鞍山。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聲樂研究會會員,第六、七屆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民主同盟會會員,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2007年任職),國家一級演員。她的丈夫杜鵬是京劇老生演員。1982年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本科班并獲文學學士學位,首屆全國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1996至2000年年薪)學員。曾受業于張君秋、王玉蓉、蔡英蓮、艾美君、馬宗慧、張玉英等老師,畢業后到北京京劇院任演員。 1978年拜張派創始人張君秋先生為師。
杜鵬
6歲登臺,八歲登臺演出《坐宮》,12歲考入山東省戲曲學校。1986年成為山東省京劇團青年藝術骨干。次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深造,在王世續、楊韻青、李甫春、葉蓬、梁慶云等老師的教誨下,學習演出了《洪羊洞》、《戰太平》、《四郎探母》、《伍子胥》、《大保國》、《二進宮》、《紅鬃烈馬》、《楊家將》、《除三害》、《烏盆記》、《失·空·斬》、《擊鼓罵曹》、《審頭刺湯》等劇。杜鵬依據自身嗓音條件和個人志趣,選定余派、楊派為主攻目標,并在老師悉心指導下,取得很大進步。1990年,杜鵬畢業留校。1992年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工文武老生。在校期間,跟隨張慶良先生、白元鳴先生和尹培璽、王志廉、楊汝震等老師學習老生戲,演出了《魚藏劍》、《二進宮》、《斷密澗》、《龍鳳呈祥》、新編少兒歷史劇《龍虎兄弟》等劇目,同時跟隨李金聲先生、吳江校長等學習了《石秀探莊》、《神亭嶺》、《小商河》等武生戲。1996年10月,杜鵬被吸納為首屆中國京劇研究生班一員,他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認真向王世續老師學習了《盜宗卷》《太平橋》等劇目。為了擴大藝術視野,在恩師王世續先生的支持下,正式拜武生名宿王金璐先生為師,學習了武老生戲《平貴別窯》、《鎮潭州》等劇目,同時他還認真向譚元壽先生進一步學習了《南陽關》、《定軍山》等譚派劇目,在研究班的歷次匯報演出中,煥發出耀眼的光彩。為此,中央電視臺《名段欣賞》欄目為杜鵬制作了六期專輯;并且錄制了介紹杜鵬藝術經歷的專題片廣為播映。1997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從師陳增昆、葉蓬、李文才、董德光、杜鵬等老師學習了《南陽關》、《擊鼓罵曹》、《打嚴嵩》、《烏龍院-殺惜》《汾河灣》等劇目,從師丁震春、馬玉璋、劉福生、呂鎖森等老師學習了《秦瓊觀陣》、《一箭仇》、《林沖夜奔》、《洗浮山》等劇目。曾獲中國戲曲學院優秀學生獎學金,2001年畢業留校,獲得學士學位。畢業一年來向王世續先生、李金聲先生和李甫春先生學習了《捉放曹》、《伐東吳》、《截江奪斗》、《解寶收威》,現為表演系2001班班主任。杜鵬嗓音條件優越,無論高低疾徐均應裕自如且講求韻味的醇厚悠遠,令觀眾聽來飽獲藝術享受。他幼功扎實、且練功不輟,因此,他的身段邊式、優美,不僅文戲唱做俱佳而且《戰太平》等劇演來也是得心應手。1999年,他創演了新編大型歷史京劇《媽閣紫煙》,飾一號角色沈英,亦文亦武。他的出色表演,榮獲了第六屆中國戲劇節最高獎——優秀表演獎(國家獎)及第七屆全軍會演一等獎。杜鵬在藝術實踐之余,發表了多篇論文及參加數部教材的編寫。他還廣涉博學以豐富自身修養。在著名國畫家劉繼瑛先生指導及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的點播下,習書學畫,取得明顯成效,他繪就的牡丹、墨荷,筆墨老到,受到內外行一致稱贊與喜愛。現任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主任、教授、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統一促進會第六屆理事會書畫聯誼委員會委員。
黃炳強
國家一級演員,中共黨員,工文武老生。先后受到朱秉謙、耿其昌、李光等院內京劇名家的指導,并于1990年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鳴盛為師,學習楊派藝術。2002年入選第三期全國優秀青年京劇演員研究生班,2004年拜著名教師尹培璽先生為師,學習譚(鑫培)、余(叔巖)派藝術。他扮相英俊,文武兼備,嗓音清純甜亮。代表劇目《大?探?二》、《南陽關》、《戰太平》、《龍鳳呈祥》、《紅鬃烈馬》、《碰碑》、《圖蘭朵》、《八大錘》、《文昭關》、《漢宮驚魂》、《四郎探母》、《十五貫》等劇目。在注重對傳統京劇的繼承,也在不斷嘗試不同的京劇表演形式。先后排演了《火醒神州》,《沈園夢》,《欲望城國》等新編戲形成了韻味濃厚,聲情并茂的表演風格。曾先后獲得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大賽"一等獎"(2001年);榮獲“哈藥六杯”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表演獎”(2001年);其主演的大型京劇《圖蘭朵公主》榮獲第七屆第中國藝術節"文華表演獎"(2004年);榮獲文化部直屬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5年).
TAGS: 京劇名家名段2011新年大型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