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朱菊英(筆名:燭光),上海“老三屆”知青,1970年到江西省插隊,1979年返滬。她當過紡織工人,做過營業員,也自己創業當老板,不同的生活經歷,使她對一切美好事物都有忘我的追求。
十多年前因為下崗,她被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所激勵,雖然年齡已近半百,卻毅然而然走上了學音樂之路,音樂是人類的靈魂、是心靈的窗口,它看不到、也摸不著,卻是一首詩、一幅畫……
多年來,她得到過中國合唱藝術泰斗九十五歲高齡馬革順教授的幫助與指點,也得到過作曲家夏偉光的指導,亦有作曲家黃安倫的指點和勉勵。特別是年輕的指揮家張亮,他直接在朱女士的演出總譜上把關。當然幫助她的人豈止這些,如孟津津、陳蕾……
有人比喻朱女士學音樂像個“撿芝麻的人”,她不惜一次次彎腰俯拾古典音樂領域別人忽略的細節,扒攬了自己的音樂芝麻,聚少成多,成就音樂富有。
她以超凡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體裁大致有:廣播劇、交響曲、大合唱、器樂套曲、清唱劇等。她的音樂風格:以原創古典音樂為主,融合民族音樂特色。
曲目(以演出現場為準):
一、器樂曲——生命之歌<奏鳴曲式>
作品表現了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坎坷艱辛。 “再現部”的四重唱,力圖展現生活中的蓬勃生機。
二、清唱劇——浪子回頭
講述的是一個年青人,在慈父愛心的感召下,由一個好逸惡勞、終日醉生夢死的“浪子”,轉變成為一個全新人的故事。
三、聲樂曲——父啊!我感謝你
這是天下兒女對父親的感恩心聲。有重唱、合唱、獨唱等。
溫馨提示: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兒童項目除外),1.2米以上兒童需持票入場。
TAGS: 朱菊英作品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