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北京昆曲研習社簡介
北京昆曲研習社是北京昆曲愛好者研究和傳習昆曲藝術的業余文化團體,現任名譽主任委員樓宇烈,主任委員歐陽啟名。
北京昆曲研習社1956年由俞平伯教授等業余曲家發起,在文化部副部長丁西林、北京市副市長王昆侖兩位先生關懷下成立。1956年8月19日舉行成立大會;10月14日丁西林、王昆侖接見我社主要負責人。12月7日經北京市民政局簽發登記證,屬北京市文化局領導,每月發給活動經費250元。首屆社委主任委員是俞平伯先生,社委是項遠村、許時珍、伊克賢、袁敏宣、周銓庵、許寶騋、許寶馴、鄭繽、錢一羽、張允和。“文革”前夕被迫停止活動。十年浩劫后原社員58人于1979年夏聯名呈請復社,經市劇協領導批準,于1979年12月19日在吉祥戲院舉行慶祝曲社恢復活動演出招待會,俞平伯先生親自出席,由于年事已高,不再擔任社務工作,主委改推張允和,后由樓宇烈、歐陽啟名繼任。
北京昆曲研習社復社后作為市劇協所屬團體,酌報若干項開支,每年由文化部和市文化局撥給活動津貼,市京昆振興協會、顧鐵華振興昆曲基金會、金四季有限公司等單位和海內外曲友亦熱心捐助,為曲社的日常活動提供了經濟保障。1987年4月10日北京市民政局據(87)社登字第229號批復準予登記,發給(京)字第229號《北京市社會團體登記證》。登記證中載明本社宗旨是: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文化遺產,促進昆曲藝術發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業務范圍是:昆劇研究、學術交流、專業培訓、傳授技藝。主管單位是:北京市文化局。
研習社下設組織聯絡組、研究組、同期組、傳習組和總務組等機構。分別負責社員管理、對外聯絡、專門研究、出版《社訊》、舉辦專題講座與學術展覽、組織日常活動和同期曲會、教授演唱、挖掘承繼傳統、排練演出,為北京地區的青少年曲友提供了習曲和演出的機會,加深了他們對昆曲藝術的熱愛,培養了大量的昆曲觀眾,也使曲社的新生力量延綿不斷,具有朝氣蓬勃的活力。
50余年來,北京昆曲研社先后演出120場,挖掘、繼承傳統劇目64折,包括《告雁》、《定天山》、《卸甲封王》、《激秦三擋》、《送客》、《吃茶》等舞臺上鮮有演出者;整編全本傳奇一部,1959年,作為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劇目,北京昆曲研習社在長安劇院上演了由華粹深整編、俞平伯校訂的中國第一個《縮編全本牡丹亭》,新編歷史劇目一出、現代戲3出;出版昆曲研究專著《昆曲入門》(錢一羽)、《曲韻易通》(項遠村)、《中國戲曲的藝術形式》(謝錫恩撰)、《清代戲曲史》(周妙中)、《昆曲日記》(張允和)等10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舉辦昆曲講座、展覽數十次,組織同期演唱會200余次,并堅持每周一次的日常活動,堅持在北京各大學普及昆曲,是北京地區昆曲傳承的重要力量,為北京各大學培養了眾多昆曲愛好者。
溫馨提示: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兒童項目除外),1.2米以上兒童需持票入場。
TAGS: 北京昆曲研習社—折子戲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