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蒂克獨奏音樂會--詳細介紹
貝多芬 升C小調 第十四號 鋼琴奏鳴曲《月光》
貝多芬的這個曲子作于一八一O一年,當時他正和朱麗法塔·貴恰爾第(1784—1856)相愛,這個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一八O二年初,她已別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并于一八O三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于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一八O一年正是貝多芬和貴恰爾第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和事實不符。對于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一作為上二年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一作作九年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作品分析: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樂派。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后,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致而沉靜,略帶些憂郁。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后,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后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后再以變奏加以重復。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像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系,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連連的跳腳聲。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后,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涌澎湃的心情并沒有就此平靜。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復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一般來說,如要遵循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一個樂章里,而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注:月光——奧地利鋼琴家羅蘭·巴蒂克獨奏音樂會已出票,敬請訂購。
TAGS: 月光 奧地利鋼琴家 羅蘭·巴蒂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