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音樂節 是交響曲還是協奏曲?
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1882-1937)在音樂歷史長河中的出現充分證明了,雖然波蘭曾經有一百多年被外國勢力瓜分的經歷,雖然當時已被德國和俄羅斯文化深深的滲透和影響著,但是倔強的波蘭仍然不折不扣的衍生出了屬自己民族的偉大音樂藝術家。需要強調的是不能簡單地把席曼諾夫斯基看成肖邦音樂風格的繼承人,從席曼諾夫斯基前的作家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1835-1880),席曼諾夫斯基后的作家亞歷山大·湯斯曼(1897-1986)、格拉奇娜·巴切維茨(1909-1969)、維托爾德·盧托斯瓦夫斯基(1913-1994)、亨里克·戈雷茨基(1933-2010)、以及至今還在創作的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于1933年出生)和沃伊切赫·基拉爾(于1932年出生)著作的角度來看,有些過于簡化波蘭音樂發展的歷史。
席曼諾夫斯基出生于烏克蘭,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后來搬到華沙,很快就進入了音樂的世界。首先與同年紀的音樂家交往(阿圖爾·魯賓斯坦、保羅·可哈妮斯克,從事青年波蘭協會的推廣和出版活動),后又認識了成熟的音樂家理查德·施特勞斯、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莫里斯·拉威爾。席曼諾夫斯基從小就受到良好文化與愛國教育,他最初作品(卡齊米日·特圖馬葉爾詩詞的歌曲、前奏曲與練習曲)已具有獨特藝術風格。
席曼諾夫斯基很快在歐洲和美國出名,但他仍然不滿足自己的成績,不斷地繼續創作,首先根據肖邦、斯克里亞賓與德國浪漫主義(瓦格納、施特勞斯、雷格)的風格,后來吸收了西歐音樂的因素,在他的著作中時時傳遞著后現代浪漫主義的回聲。這所有的一切,包括席曼諾夫斯基對印象派的迷醉,都傾向于他在孜孜不倦的尋找一種獨特的音樂語言。這是一種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語言,感情非常濃厚,又充滿著易變和復雜,讓人感覺很微妙以致回味無窮。正因為這些很快就引起了英格蘭人的重視,像西蒙·拉特爾(極多演奏片)。接踵而來的偉大交響曲,迷人小提琴演奏會,多樣小提琴與鋼琴曲,膾炙人口的“羅杰王”歌劇,引人入勝的芭蕾舞,著名的《圣母悼歌》歌曲,還有許多帶有民歌因素的歌曲以及鋼琴協奏曲《排檔間飾》、《面具》都成了這位波蘭二十世紀偉大藝術家的最重要作品。他的作品至今還被人們不斷的關注著,成為現代音樂知識寶庫中高貴的財富。
北京國際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音樂節是交響曲還是協奏曲敬請期待!
注: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內,1.2米以上需持票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