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Bang on a Can作品音樂會--詳細介紹
演出:美國Bang on a Can樂團
美國Bang on a Can樂團介紹
Bang on a Can樂團已經在古典音樂世界的邊緣成長了20年,樂此不疲的混合所有音樂元素,從格林高利合唱團到搖滾樂隊“電臺司令”。該團還險些成為徹頭徹尾的主流音樂。2008年,其創始人和藝術總監之一的大衛·朗獲普利策音樂獎。
Bang on a Can樂團致力于挖掘有創造力的年輕音樂家,委約新作品,培養年輕作曲家,推出并演奏不屬于任何約定俗成的類別的新音樂;具有很強的先鋒主義色彩。他們的表演輕松隨意,親近觀眾,音樂風格獨樹一幟,在紐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音樂場景,并受邀在卡內基音樂廳和艾麗斯·塔利音樂廳等著名場所演出;并多次作世界巡演。眾多作曲大師例如Steve Reich,Michael Nyman,Terry Riley和譚盾等都為其專門創作過作品。2004年Bang on a Can樂團被Musical America評為年度最佳樂團。
作品介紹:
1.譚盾:《為六件樂器而作的協奏曲》
《為六件樂器而作的協奏曲》是一首頑皮,像跳舞一樣的音樂作品。中國傳統音樂的痕跡可以在第一樂章中清晰可辨,其構成基于“7-6-5-4-3-2-1”這一系列的數字。這個數字序列構成了整個作品的韻律,也影響著它的節奏和速度(事實上,音樂家們演唱的“qi-liu-wu-si-san-er-yi”正是中文的“7-6-5-4-3-2-1”)。與這個極為嚴格、正式的結構序列相對比的是,作曲家為六名演奏員創作的即興華彩段落和其它片段。上述的一切,都可以在這部協奏曲中聽到。
2.科隆·南卡羅:四個鋼琴的研究--到伊萬·澤泊瑞恩
本曲原作曲家科隆·南卡羅在政治和音樂上的想法相異于傳統美國人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保持自我而不是妥協、讓步自己的原則。在他自我流放到墨西哥城的時間里,他僅僅同作曲家艾略特·卡特通信以及郵購哈里·帕奇的LP。十年中,科隆僅僅為鋼琴家作曲。這首具有革命性的《四個鋼琴的研究》,為音樂中的時間和節拍的概念做了全新的定義。這部改編作品力圖保留原作內在的情感強度,將刻板的抒情性和瘋狂的情感相平衡。
3.朱利亞·沃菲:相信著(1997)
作曲家在完成整首作品之后想出了這首作品的標題——《相信著》。在創作這個作品的過程中,作曲家一邊工作一邊聽著約翰·列儂的歌曲《從未知道明天》。這首奇妙的作品非常迷幻,創作與披頭士樂隊探討精神問題的時期。你能從音樂和歌詞里聽到它們。“相信”是一個很有力量的單詞,充滿著樂觀和斗爭。它一再來到我的頭腦里。《相信著》由NPS Dutch Radio委約,專為Bang on a Can創作,是作曲家第二次為該樂團創作作品。
4.斯蒂夫·瑞克:電子對位法(1978)
《電子對位法》是系列作品的第三首,原為吉他演奏家帕特·梅思尼創作。演奏家會事先錄制10段吉他和2段電貝司的部分,與現場演奏的第11段吉他部分在實際演出中形成對位。
5.大衛·朗:欺騙,謊言,偷竊(1995)
幾年以前,作曲家開始思考為什么古典音樂的作曲家們寫作是如此容易。他們真的相信他們自己是這個領域的權威。這很有趣,但是顯得并不謙遜。在《欺騙,謊言,偷竊》中,大衛試圖用喜劇般的方式,去表現黑暗的事情。比如:這是在說大話,并不值得信賴。事實上,樂譜上標記的如何演奏寫著:不祥的驚恐。
6.麥克爾·戈登:我埋葬了保羅(1996)
美國人瘋狂的尋找保羅·麥卡特尼死亡的其它線索。DJ在廣播中播放著披頭士樂隊的錄音,結果出現了一些很奇怪的音樂——很多的噪音。這部作品是關于這些噪音的。
7.伊萬·澤泊瑞恩:影子重擊(2001)
《影子重擊》是傳統的巴厘wayang kulit音樂,連同新的、非甘美蘭音樂的,以及包含舞臺燈光技術等元素的新音樂?!癆ngkat”是旅行音樂;“Ocean”和“Meditasi”是背景音樂;“Head”是序曲。
注:新銳樂念——紐約Bang on a Can當代新作品音樂會目前接受預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