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由合奏《云海觀日》、合奏《碧霞尋夢》、二胡琵琶古箏與樂隊《盤道聽松》、塤獨奏《林間戲鳥》、二胡齊奏《龍潭吟瀑》、打擊樂《挑夫放歌》、彈撥樂《天街踏雨》、合奏《石敢當贊》、合奏《岱頂攬勝》、交響合唱《天地交泰》這十個樂章組成。樂曲融入合唱、舞蹈、芭蕾、舞美、朗誦、服飾等多種藝術形式,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以磅礴氣勢,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反映了泰山雄渾奇峻的風貌;以全新的民樂演奏形式和創作理念,集中反映了泰山悠久歷史、深厚文化、逸聞傳說;以絢麗的色彩和典雅的風格,生動表現了對泰山煌煌烈烈的精神信仰和靈性崇拜。
第一樂章《云海觀日》,樂曲在沉寂中弱起,伴之合唱隊輕聲哼鳴,引領觀眾進入一個黎明前萬籟俱寂的典型環境。使人聯想到,在那云天相交的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漸變成淡黃,又由淡黃漸變成橘紅。隨著音樂的發展,樂曲和合唱越來越強,細致地描繪出滿天彩霞和茫茫云海組成的華彩無比的景象。當樂曲抵達鼎沸的時刻,觀眾分明看到了一輪朝陽,披著火紅的霓裳升起在天際。第三樂章《盤道聽松》,由前衛最具實力、多次在全國全軍各種比賽獲大獎的郭紅蓮、林朝輝、馬麗娜擔任領奏,優美的旋律、嫻熟的技巧、豐富的表現力無不使人拍案叫絕。第七樂章《天街踏雨》,編導奇思妙想,竟然在優美的彈撥樂曲中,給舞臺上踏雨的姑娘注入了芭蕾舞蹈的元素,配之以華麗的服飾,正如串聯詞中所朗誦的那樣:“好一副天上人間入畫來,讓人分不清眼前是踏雨的今人佳麗還是下凡的仙女神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