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這是希臘當代劇作家盧拉·阿納格諾斯塔基的作品。她的劇作有著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深刻的主題,《紅色的天》是她眾多作品中最為成熟的一部。
這是一個女人的故事,五十年過去了,生活將索菲婭·阿波斯托魯磨難成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婦人;這是一個女人的一生,五十年來到了,她承受著無家可歸的孤寂,忍受著無益之悲的回憶……她曾受過教育,擁有理想,尋求平等,但事實上她生活在社會底層,經歷了丈夫逝去、兒子入獄、工作解雇的痛楚,無奈命運多舛,老無所依……于是,在這個意義非凡的十月,她開始訴說了她一生最深刻而難忘的故事,她用生命吶喊出了國際歌,"這是最后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然而,對于她來說,已無法繼續燃燒共產主義理想,美好盡逝,沒有明天了……她痛苦、她糾結、她掙扎,終于,走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
劇中女主人公感情專注,性格倔強,始終追求美好,對生活抱有詩一般的情愫,勇敢面對困苦的生活,從未放棄過于命運搏斗,內心始終沒有沉淪,但歲月卻一點一點地吞噬了她,"天天經歷著痛苦的折磨"外表不可戰勝,內心不堪一擊",生活給了她無情地打擊,她的心靈正在沙化,她開始消沉,她想擺脫生活的枷鎖,她不想成為植物人,這,是她一生的總結……
導演:
劉立濱,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央戲劇學院黨委書記。
曾發表學術論文《表演觀念談》、《創作想象》、《天性說》、《創作感覺》、《演員表演創作心理探索》等;主要導演作品有《第十二夜》、《皆大歡喜》、《雷雨》、《足球俱樂部》、《北京人》《三姐妹》等;音樂劇《想變成人的貓》(日本)、音樂童話劇《餅干人》、原創音樂劇《偽君子》等。
獲獎情況:
榮獲首屆文化部創新獎;
榮獲2007年第三屆韓國大學生音樂劇節特殊貢獻獎;
榮獲2007年中國話劇研究會第六屆"金獅獎";
榮獲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二等獎。
榮獲2008年第五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社會兼職:
國務院學位辦第6屆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戲劇影視舞蹈廣播分支委員會副主任
教育部MFA藝術教育指導委員會成員
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教育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
導演的話:
盧拉·阿納格諾斯塔基是希臘當代劇作家,1965年她以《都市》《過夜》和《游行》三部獨幕戲在卡羅洛斯o庫恩創建的藝術劇院上演,一舉成名。
她的劇作有著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深刻的主題,她的作品表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以及希臘國內戰爭造成的創傷、犯罪、人的孤獨感、失敗的傷痛感等,深刻地觸及了人在社會中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然而,在她的戲劇中間接地運用了荒誕派的元素,現實的碎片與夢想和夢魘交織在一起。她的獨幕劇《都市》曾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播放,導演是"荒誕派戲劇"創始人馬丁o埃斯林。
《紅色的天》是盧拉·阿納格諾斯塔基一部力作,深受觀眾喜愛。自1998年上演以來,該劇就成為了希臘各戲劇團體的保留劇目。在這出一個女人的獨白的戲劇里,作者在描述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苦苦的追求的同時,表現了女主人公--索菲婭o阿波斯托魯人格的魅力與高尚。即在經歷了生活磨難和內心矛盾痛苦的掙扎之后,她發覺自己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她為自己感到自豪"我不屬于大多數人……我甚至都不用砸爛我的枷鎖,因為我沒有枷鎖!我從來就沒有枷鎖!我自己革自己的命!"
我們深知,獨角戲創作,對于一個演員來講無疑是一種考驗和歷練,它在各方面都對演員提出很高的要求。也正是如此,我們選擇了這樣的一條艱難的創作道路。
我們努力在認識、領悟作家深邃的思想,
也在努力感受與體驗角色內心情感及精神世界。
演員:陳曦
中央戲劇學院2009級,表演系,藝術碩士。
現任北京舞蹈學院附中,歌舞教學科主任,專業教師。
感言:
也許,這是思考人生的地方;
也許,這是探討命運的地方;
也許,這是苦樂并行的地方;
這兒,是生活的課堂……
溫馨提示: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兒童項目除外),1.2米以上兒童需持票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