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法國象征派詩歌先驅波德萊爾的代表作《惡之花》是19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集之一。作為對以布瓦洛為代表古典主義的反叛,粉碎了笛卡爾唯理論真善美統一體的僵化形而上學道德世界,可謂是辯證倫理觀之先聲,其自然主義的交感論揭示出一個矛盾心靈與隱秘世界深邃的渾然整體。
大地自在自為,而人性之善惡亦非截然之對立,采擷惡之花就是在惡中挖掘希望,從惡中引出道德律令。在《惡之花》序言中作者波德萊爾闡釋了“詩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區別開來,經過藝術的表現化丑為美,帶著韻律和節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滿了一種平靜的快樂,這是藝術的奇妙特權之一。”本著根植于靈魂深處對純粹美學理念的炙熱追求,經歷了人性剖析的陣痛洗禮,有限性的“原罪”終化腐朽為神奇,化淤泥為孕蓮之精神凈土。
超然于時空之縛,遙想當年濂溪先生托物言志的愛蓮之情,恰似惡之花向其本然之種的溯源:決絕于黑暗現實的自我救贖與濟世情懷。延此脈絡回望中華千載歷史,士為四民之首,宋儒以來的士子皆以天下為己任,以社會良心自居,然則原有其“君子之德風”的自覺始失殆盡。這一僵硬,一緊繃,繃壞了民族的氣運,也僵出了中國文明之衰微。慷慨激昂,漸漸轉為憤懣乖戾。百年來生靈之涂炭,究其所以然乃文化精英性情之失其正所致,忘卻修己是一切天下國家之起點,高潔君子蓮遂綻出惡花,結下惡果,縱然彰示了辯證史觀美學之大成,亦難以不令炎黃子孫扼腕嘆息。
籍由《惡之花》與《愛蓮說》中西詩人電光火石般的交鋒碰撞,今人與古人的遙相呼應,北京當代芭蕾舞團新舞劇《惡之花》就在這一翕一闔,一往一復間應運而生。通過肢體之幾微變幻,舞動的風韻意象,構筑出一幅善惡間又超善惡的靈動圖景,其中既有著對于個體命運的人文關懷亦有著對中華大地復興使命的憂慮和指向性啟示。以審慎的藝術角度,摒棄不合時宜原著視點,運用舞蹈藝術的獨特張力進一步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事業。
劇情簡介:
序幕
混沌之處,紅黑蓮花孿生,似男女陰陽,剛柔相生相克。
第一樂章
蓮出一人子,始感自身的超人之力,與赤誠呼喚分道揚鑣,下至市井上至廳堂,為求縱橫馳騁,不擇手段。
第二樂章
徘徊于煉獄之階梯,誘惑精靈耳語呢喃,當象征罪惡的黑蓮亦絕塵而去,空余無限虛無。
人性之本質化作失衡天平,在似錦花雨中時而狂猛搖曳時而悄然止息,然而紅與黑的博弈終難止息,黑蓮重又咄咄逼人,紅蓮隨即隕損,自我虛擬的欲望成為了存在唯一的執著和理由。
第三樂章
幻影消散,這是群氓的狂歡,詩人冷眼世人的輕蔑,鞭笞亦無涉謎樣的善惡。
塵埃落定,曾經純潔的理想徘徊聚首譜奏了一首安魂曲,悲憫過后漸行漸遠。
溫馨提示: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兒童項目除外),1.2米以上兒童需持票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