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劇 睡美人--詳細介紹
《睡美人》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繼《天鵝湖》之后,再次力求將戲劇性標題交響樂的寫作手法運用到舞劇音樂創作中去的卓越成果,被譽為芭蕾音樂寶庫中的珍品。
1829年4月,巴黎歌劇院上演過一部《睡美人》。1889年“睡美人”在俄國芭蕾舞臺上又蘇醒過來,喚醒睡美人的是馬留斯·彼季帕。 馬留斯·彼季帕,1818年生于法國馬賽,年輕時曾先后跟隨自己的父親讓·彼季帕及著名的芭蕾大師奧古斯特·維斯特里習舞。1843年至1846年,彼季帕旅居西班牙,在那里學習民間舞蹈。1869年,在年滿50歲之際,他接任了圣-列翁的職位,正式成為帝國瑪林斯基劇院的首席芭蕾編導,從此,步入了他一生中最燦爛的時期。他運用細膩典雅的法國芭蕾風格與俄國舞劇注重戲劇的精神相結合的編導工作,為世界留下了六十部左右的芭蕾舞劇,其中如《堂·吉訶德》(1869年)、《舞姬》(1877年)、《睡美人》(1890年)、《天鵝湖》(1895年)、《萊蒙達》(1898年)等都是傳世佳作。史學家們普遍贊譽他是“使彼得堡成為世界芭蕾圣地的俄國芭蕾奠基人”。
1890年1月15日,《睡美人》在瑪林斯基劇院首場公演,沙皇和一批顯貴出席觀看,休息時沙皇還接見了舞劇的作者。“睡美人”一躍為俄國芭蕾的一部經典著作,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世界芭蕾舞壇。
TAGS: 芭蕾舞劇 睡美人 柴可夫斯基